下厨房金银花露原文免费读书
引导语:本文围绕宋代诗人黄庭坚的《金银花》展开,解析其咏物抒怀的创作手法,提供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赏析,帮助读者理解古典诗词的意象与哲思。
《金银花》
宋·黄庭坚
间银蕊,翠蔓自成篱。
风露养清骨,无人香自奇。
野老摘供眼,山童撷疗饥。
物微意不浅,岁晚有深期。
译文
金色花瓣与银色花蕊相映,翠绿藤蔓自然形成篱笆。
清风露水滋养它的清雅品格,无人欣赏却暗香独特。
乡野老翁采摘它明目养神,山村孩童摘取它缓解饥饿。
虽是小物却寄寓深意,在岁末时节更显生命韧性。
注释
【间银蕊】"间"读jiàn,指交错分布。以金银对比突出花色层次。
【翠蔓自成篱】暗用《诗经·小雅》"葛生蒙楚,蔹蔓于野"典,写植物生命力。
【风露养清骨】"清骨"喻高洁品性,与陆游"零落成泥碾作尘"形成反差。
【岁晚有深期】化用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"善万物之得时",寄托晚年心境。
创作背景
1105年黄庭坚谪居宜州时作。此时诗人历经正织倾轧,借乡野金银花表达"处困而亨"的哲学思考。当地民间确有以金银花入药疗饥的习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状物,后四句言志,符合宋诗"即物即理"范式。
2. 语言:"清骨""深期"等词兼具杜甫沉郁与苏轼超旷的特点。
3. 思想:通过"物微意不浅"的辩证,发展出"草木见人心"的审美传统。
4. 艺术:视觉(金银)、触觉(风露)、嗅觉(香)的多维描写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自成篱"三字最见功力。通常篱笆需人工编织,而金银花天然形成屏障,既写植物特性,又暗喻诗人被贬后自我构筑的精神防线。这种"不假外求"的生存智慧,与尾联"深期"形成闭环,使咏物诗突破类型化写作,成为士大夫人格的物化象征。
范文二
黄庭坚将药用植物引入诗歌颇具创新。野老山童的介入,使静态的植物描写产生社会维度。这种"以俗为雅"的写法,既延续了杜甫关注民生的传统,又以"疗饥"对应自身的精神饥渴,实现个体命运与民间疾苦的双重观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间(jiàn)、撷(xié)、蔓(wàn)
2. 文学常识:江西诗派"点铁成金"创作观在本诗的体现
3. 意象分析:金银花作为"贬谪文学"意象的源流
4. 意境特征:朴素物象中蕴含的"绚烂归于平淡"美学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养清骨:__________
(2)有深期:__________
答案:
(1)培育高洁品格
(2)寄托深远期待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物微意不浅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世界观?
答案:体现道家"齐物论"思想,强调微小事物同样承载深刻哲理,是诗人贬谪期间精神自救的体现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陆游《咏梅》在托物言志方面的差异。
答案:陆游强调"香如故"的孤傲,本诗侧重"疗饥"的实用价值,反映宋代诗歌从象征向现实关怀的转变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风露养清骨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拟人手法赋予植物人格力量,"养"字体现自然对人的精神滋养,与"清骨"形成刚柔相济的意象组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