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三衢道中古诗原文及翻译

三衢道中古诗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三衢道中古诗原文及翻译

《三衢道中》是南宋诗人曾几的一首记行诗,通过描绘夏日山行的清新景致,展现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自然意象与哲理情趣的融合。

原文

三衢道中

宋·曾几

梅子黄时日日晴,

小溪泛尽却山行。

绿阴不减来时路,

添得黄鹂四五声。

译文

梅子成熟的季节天天放晴,

乘船到小溪尽头改走山径。

苍翠树荫与来时一样浓密,

只多了黄鹂几声清脆啼鸣。

注释

梅子黄时:指江南梅雨季节,此处反常写连日晴好。"黄"字暗示时令特征。

泛尽:乘船行至水路尽头。"却"字自然转折出行程变化。

绿阴不减:以比较手法突出山色依旧,暗含归途的熟悉感。

黄鹂声:听觉描写打破视觉单调,"添得"二字流露意外欣喜。

创作背景

绍兴年间,曾几因主张抗金遭秦桧排挤,晚年隐居上饶茶山。此诗作于三衢山(今浙江衢州)访友途中,反映诗人远离政治漩涡后对自然细节的敏感捕捉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按行程推进,从天气、路径到景物,末句点睛,构成起承转合的完整叙事。

2. 语言艺术:白描中见锤炼,"日日晴"与"四五声"形成数字对仗,平淡处显匠心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微小自然变化体悟生活情趣,体现宋诗"以俗为雅"的审美取向。

4. 表现手法:色彩(黄梅、绿阴)、声音(鹂鸣)的多感官描写,营造清新明快的意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人以游记形式记录寻常山行,却暗藏精巧构思。首句"日日晴"打破梅雨常态预设,为全诗奠定明朗基调。三四句通过"不减"与"添得"的对比,在恒定山色中突出动态声响,展现细微处发现美的能力。这种对生活瞬间的诗意捕捉,正是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思想的生动体现。

范文二

诗中黄梅、溪山、绿荫、鹂鸣等意象构成典型的江南夏日画卷。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并未直接抒情,而是通过"却山行""添得"等动作性表述,让读者跟随其视角移动。末句黄鹂声作为唯一变量,既打破视觉单调,又暗示山行的意外收获,含蓄传达出随遇而安的旷达心境。

关于《三衢道中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三衢(qú,山名)、泛尽(乘船结束)、绿阴(树荫)

文学常识:曾几属江西诗派,陆游之师,诗风清新活泼

艺术手法:白描、多感官描写、数字对仗

意象分析:黄梅(时令)、鹂鸣(生机)共同构建明快意境

哲理体现:于平凡中发现美的生活智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却山行"的"却":

答案:转而、改作(表示行动方式的转变)

解析:需结合"泛尽"理解水路转陆路的过程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诗中"添得黄鹂四五声"有何深层含义?

答案:既表现山行的意外惊喜,又暗示细微处见生机的哲理,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。

解析:注意"添得"的获得感和数量词的艺术化处理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杨万里"小荷才露尖尖角"在写景上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捕捉瞬间自然景象。异:曾诗侧重行程中的动态观察,杨诗聚焦静态特写;曾诗含蓄寄托情思,杨诗直白表现童趣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绿阴不减来时路"的表现力。

答案:通过比较手法强化山色的恒常感,"不减"二字既写实又暗示归途的安心,为下文鹂鸣的出现铺垫反差效果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本诗哲理理解"生活中不缺少美"的观点?

答案示例:诗人于熟悉路径发现新意,证明美存在于观察角度。正如现实生活,保持敏感心灵,便能从常态中发掘非凡价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