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

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

《鱼我所欲也》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以鱼与熊掌的取舍为喻,阐明儒家"舍生取义"的核心价值观。本文提供原文对照、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孟子思想的逻辑结构与修辞艺术。

原文

《鱼我所欲也》

孟子
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译文

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。

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

生命是我所珍视的,道义也是我所珍视的。

如果两者不能兼顾,就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。

注释

【欲】想要,追求。体现人的本能需求。

【得兼】同时获得。"兼"字强调矛盾的对立性。

【舍】舍弃。读音shě,决断时的主动选择。

【取】选择。与"舍"构成完整的选择逻辑。

【义】儒家核心概念,指合乎道德的行为准则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礼崩乐坏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。本文创作于与告子辩论人性本质时,针对"食色性也"的论点,提出道德选择才是人性的最高体现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采用层递式论证,由物及人,由浅入深,形成严密逻辑链条。

2. 修辞:善用类比和对比,鱼熊掌喻体通俗,生义本体深刻。

3. 思想:确立道德选择的优先性,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。

4. 艺术:短句排比增强气势,"舍""取"对举强化决断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用生活化的比喻承载哲学思考,鱼与熊掌的选择看似简单,实为道德困境的投射。当普通欲望与道德原则冲突时,作者通过递进式结构将选择层次从物质提升到精神层面。"不可得兼"的重复使用,暗示人生处处面临非此即彼的抉择。这种极端化表述凸显儒家在价值排序上的绝对性。

范文二

文本展现孟子特有的论辩智慧。以具体物象引发共鸣后,突然转入生死抉择,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并未否定"生"的价值,而是通过"亦我所欲也"的表述承认生命可贵,唯此方能彰显"舍生取义"的崇高。这种辩证思维使极端选择具有说服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兼(jiān)、舍(shě)、义(yì)

【文学常识】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战国散文代表作

【意象解析】鱼代表基本欲望,熊掌象征更高追求

【思想主旨】阐述儒家"义重于生"的价值观

【论证方法】类比论证、层递论证、对比论证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得兼:__________

(2)取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同时获得

(2)选择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舍生取义"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?

答案:当生命与道义冲突时,道德原则高于生命存在,这是儒家伦理的最高标准。

三、论证分析

题目:分析文中类比论证的作用

答案:通过鱼熊掌的日常选择类比生死抉择,使抽象道德命题具象化,增强说服力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二者不可得兼"的重复使用

答案:形成回环结构,强调选择困境的普遍性,为后文转折蓄势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