醉翁亭记原文朗读全文
引导语:《醉翁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经典散文,描绘滁州山水之美与宴游之乐,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。全文语言精练,意境深远,是宋代山水游记的代表作。
醉翁亭记
北宋·欧阳修
环滁皆山也。
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。
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
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
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
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
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
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
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
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译文
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。
它西南方向的山峰,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。
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,是琅琊山。
沿着山路走六七里,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,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,是酿泉。
山势回环,道路弯转,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,是醉翁亭。
修建亭子的人是谁?是山里的僧人智仙。
给它取名的人是谁?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。
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,喝得很少就醉了,而且年纪又最大,所以自号"醉翁"。
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,而在于山水之间。
欣赏山水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。
注释
环滁:环绕着滁州城。滁,今安徽滁州。
蔚然:草木茂盛的样子。
琅琊:山名,在滁州西南。
翼然: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。
酿泉:泉水名,因水质适合酿酒而得名。
醉翁之意不在酒:成语"醉翁之意"的出处,指本意不在此而在彼。
创作背景
庆历五年(1045),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滁州。虽处逆境,他却以豁达心态治理地方,常与百姓同游山水。本文作于庆历六年,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,展现其随遇而安、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移步换景手法,由远及近描绘醉翁亭的地理位置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短句和虚词,"也"字21次重复出现,形成舒缓悠扬的韵律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山水之乐,实则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。
4. 艺术境界:将叙事、写景、抒情融为一体,开创宋代游记散文新风格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醉翁亭记》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节奏。全文共用21个"也"字句,这种看似重复的句式实则营造出从容不迫的叙述语气。如"环滁皆山也"五个字便勾勒出滁州地理特征,"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"则通过判断句式强化景物印象。这种句式既保留古文的简洁,又具有口语的流畅感,形成欧阳修特有的"六一风神"。
范文二
文中"醉翁之意不在酒"堪称文眼。表面写太守醉酒,实则揭示其寄情山水的人生境界。欧阳修被贬滁州后,并未沉溺于个人失意,而是通过治理地方、与民同乐实现政治理想。这种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豁达,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典型体现。文中对宴游场景的描写,既是对庄子"鱼乐"典故的化用,也暗含儒家"与民同乐"的政治理念。
关于《醉翁亭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欧阳修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,"唐宋八大家"之一。
2. 重点字词:环滁(chú)、林壑(hè)、潺潺(chán)、翼然、觥筹(gōng chóu)交错。
3. 名句默写:"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"。
4. 艺术手法:移步换景、虚实结合、句式重复。
5. 思想情感: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翼然临于泉上:__________
(2)得之心而寓之酒:__________
答案:
(1)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
(2)寄托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"醉翁之意不在酒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?
答案:表现作者寄情山水、超脱世俗的旷达胸怀,反映其虽遭贬谪仍心系百姓的政治理想。
解析:要抓住"山水之乐"与"与民同乐"的内在联系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将抽象的愉悦之情具象化,说明山水之乐需要用心体会,而酒只是寄托情感的媒介。句式简短有力,富有哲理意味。
解析:注意"得"与"寓"两个动词的精准运用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醉翁亭记》与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《醉翁亭记》表现乐中带忧的豁达,《小石潭记》则体现忧中有寂的孤愤。前者展现宋代文人的理性平和,后者反映唐代贬官的悲凉心境。
解析:需结合唐宋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