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荆轲刺秦王古文原文

荆轲刺秦王古文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荆轲刺秦王古文原文

《荆轲刺秦王》是《战国策·燕策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述了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,赴秦行刺的悲壮故事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、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荆轲刺秦王(节选)

《战国策·燕策》

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

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。

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

又前而为歌曰:"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"

复为羽声忼慨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

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。

译文

太子丹和知晓此事的宾客们,都穿着白衣白帽来送行。

到了易水边,祭过路神,就要上路。

高渐离击筑,荆轲应和着唱歌,发出悲凉的变徵调,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。

荆轲又上前唱道:"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冷,壮士这一去啊不再回还!"

接着转为激昂的羽声,众人怒目圆睁,头发直竖顶起帽子。

于是荆轲登车离去,始终不曾回头。

注释

白衣冠:丧服,暗示此行凶多吉少。

(zǔ):祭祀路神,古代远行前的仪式。

变徵(zhǐ):古代七音之一,声调悲凉。

羽声:五音之一,声调激昂。

瞋目(chēn mù):瞪大眼睛,形容愤怒。

艺术表现:通过"风萧萧""易水寒"的景物烘托,结合音乐变化,展现悲壮氛围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227年,秦灭韩赵后逼近燕国。燕太子丹为阻秦攻势,派荆轲携樊於期头颅与燕督亢地图诈降,意图刺杀秦王。故事发生在荆轲出发前的送别场景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送别为线索,通过服饰、音乐、歌声层层递进悲壮情绪。

2. 语言:善用短句与语气词"兮",节奏铿锵有力。

3. 思想:歌颂"士为知己者死"的侠义精神与反抗强暴的勇气。

4. 艺术:环境烘托(易水寒)、细节描写(发指冠)增强感染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易水送别是古代文学中最具冲击力的离别场景。白衣冠的视觉冲击与变徵之声的听觉渲染,构成多维度的悲怆氛围。"不复还"三字如金石坠地,既是对结局的预判,也是对死亡的坦然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特意保留这段描写,正是因其展现了悲剧英雄最动人的高光时刻。

范文二

荆轲的失败结局反而强化了文学价值。当羽声响起时,瞋目指冠的群像描写,实为对反抗精神的集体礼赞。陶渊明《咏荆轲》"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余情",正道出这种超越成败的精神力量。文本中音乐由悲转壮的变化,恰似侠士从哀伤到决绝的心路历程。

关于《荆轲刺秦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祖(zǔ,祭祀)、变徵(zhǐ,悲调)、瞋目(chēn,怒视)

文学常识:出自《战国策》,西汉刘向整理,主要记载战国谋士言行。

意象意境:萧萧寒风、凛冽易水构成苍凉肃杀的意境。

名句解析:"风萧萧"句以自然景物映衬人物命运,成为悲壮离别的代名词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既祖:__________

(2)为变徵之声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祭祀路神

(2)演奏悲凉的变徵调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发尽上指冠"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?有何效果?

答案:夸张描写,通过头发竖起的细节强化愤怒情绪,渲染同仇敌忾的氛围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荆轲刺秦王》与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易水送别场景的差异。

答案:《战国策》侧重群体反应描写,《史记》增加"荆轲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"的细节,更突出人物决绝性格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风萧萧兮易水寒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双声叠词"萧萧"增强听觉效果,"寒"字通感移情,使自然环境与人物心境高度融合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