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文

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李世民"水能载舟亦能覆舟"原文解析

引导语:唐太宗李世民以"水舟之喻"警示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,该典故出自《贞观政要》,体现了古代明君的治国智慧。

原文

《贞观政要·论政体》

(唐)吴兢 辑录

君,舟也;

人,水也。

水能载舟,

亦能覆舟。

译文

君主就像船,

百姓如同水。

水能够托起船只,

也能够倾覆船只。

注释

载:承载,托起。

覆:颠覆,倾覆。

典故溯源:语出《荀子·王制》"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,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"。

艺术表现:以日常物象作比,通过水与舟的动态关系,揭示深刻政治哲理。

创作背景

贞观年间(627-649年),唐太宗与群臣讨论治国方略时多次引用此喻。魏徵在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亦强调"载舟覆舟"之理,反映初唐统治者对隋亡教训的深刻反思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四句三组比喻,前二句设喻,后二句揭旨。

2. 语言特色:单字动词"载""覆"形成强烈对比,音节铿锵。

3. 思想内涵:揭示民众力量的双重性,强调"以民为本"的治国理念。

4. 历史影响:成为后世形容君民关系的经典表述,具有永恒警示意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则政治寓言以精炼十六字道尽治国真谛。水与舟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:水的柔性与刚性、舟的依存与脆弱,构成辩证统一的象征体系。"载""覆"二字的对举,不仅体现动词的力度美,更暗含因果关系——载之愈甚,覆之愈烈。唐太宗将其作为"戒石铭",恰说明最高统治者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知。

范文二

从思想史角度看,此喻突破儒家"民贵君轻"的抽象表述,将统治合法性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物理关系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亦"字的转折功能,它暗示载与覆是同一力量的两种表现形态,民众支持与反抗实为一体两面。这种深刻认知,使唐王朝在制度建设上开创租庸调制、科举取士等惠民政策,成就贞观之治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载(zài)、覆(fù)、亦(yì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贞观政要》,原始出处为《荀子》

3. 意象分析:水喻民众(柔而有力),舟喻政权(依赖且脆弱)

4. 思想内核:民本思想、权力制约意识

5. 历史关联:与孟子"民为贵"、贾谊"民无不为本"构成思想谱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载舟:__________

(2)覆舟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承载船只

(2)倾覆船只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水能载舟亦能覆舟"揭示了什么政治道理?

答:阐明民众既是政权的基础也可能成为推翻政权的力量,强调治国必须重视民心向背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荀子》与《贞观政要》中"水舟之喻"的异同

答:荀子原句侧重理论阐述,唐太宗引用时结合隋亡教训,更具实践指导意义。二者核心思想一脉相承,但后者在政治警示性上更为突出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亦"字在句中的作用

答:转折连词"亦"揭示载与覆的辩证关系,强调民众力量的双重性,使说理更具张力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"水舟之喻"的当代价值

答案示例:现代社会治理中,政府与民众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。此喻警示管理者需时刻关注民生诉求,畅通民意表达渠道,防止"载舟"之水转化为"覆舟"之浪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