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塞翁失马成语原文

塞翁失马成语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塞翁失马成语原文解析

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中的"塞翁失马"故事以寓言形式揭示祸福相依的哲理,展现古人辩证智慧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及白话译文,详解关键词句,分析其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塞翁失马

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

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,

马无故亡而入胡。

人皆吊之,其父曰:

"此何遽不为福乎?"

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

人皆贺之,其父曰:

"此何遽不为祸乎?"

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,

堕而折其髀。

人皆吊之,其父曰:

"此何遽不为福乎?"

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

丁壮者引弦而战。

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

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
译文

边塞附近有位精通术数的老人。

他家马无故逃入胡人领地。

邻居都来安慰,老人却说:

"怎知这不是福气呢?"

数月后,那马带着胡地骏马归来。

众人来祝贺,老人却说:

"怎知这不是灾祸呢?"

家中多了良马,儿子爱骑,

摔下马折断大腿。

人们来慰问,老人又说:

"怎知这不是福气呢?"

一年后胡人入侵,

青壮年都参战。

边塞居民十死其九。

这家因儿子跛脚,父子得以保全。

注释

善术者:精通占卜预测的人。"术"指方术、预测之术。

(wáng):逃跑、走失。

:慰问遭遇不幸的人。

(jù):就、立刻,此处表反问语气。

(bì):大腿骨。

丁壮:壮年男子。"丁"指成年男性。

十九:十分之九,极言死亡之多。

相保:互相保全,指全家幸免于难。

创作背景

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《淮南子》,该书融合道、法、阴阳等各家思想。"塞翁失马"出自《人间训》篇,反映道家祸福相生的辩证观。汉初战乱频仍,边境动荡,故事以胡汉冲突为背景,体现民众对无常命运的思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祸-福-祸-福"的循环叙事,四次转折形成完整闭环,强化主题。

2. 语言艺术:重复使用"此何遽不为...乎"句式,形成韵律感,突出老人超然态度。

3. 思想内核:阐释老子"祸兮福所倚"的辩证思想,揭示事物转化的必然性。

4. 表现手法:通过众人反应与老人判断的对比,凸显世俗眼光与智者境界的差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则寓言最动人处在于其反常规的思维模式。当众人按常情表达哀悼或庆贺时,塞翁始终保持超然判断。这种反衬手法不仅强化了人物形象,更构建起世俗认知与哲学智慧的双重维度。"马亡-得骏马-子折髀-免兵祸"的情节链,构成精妙的因果闭环,每个事件都成为下个转折的伏笔。刘安用简练的叙事完成对道家辩证法的文学演绎,使抽象哲理具象为可感的生活场景。

范文二

故事中"胡人"意象值得玩味。西汉时期匈奴频繁侵边,胡汉冲突是普遍生存困境。在这个背景下,塞翁对祸福的预判具有现实隐喻——边民必须学会在动荡中生存。作者刻意淡化具体年代和地点,使故事获得超越时代的寓言性。"折髀"的肉体残缺与"相保"的生命完整形成强烈反差,暗示在乱世中,表面的不幸可能是真正的生存智慧。这种对"残缺即保全"的认知,体现了道家思想对汉代战争创伤的精神疗愈。

关于"塞翁失马"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

亡(wáng):逃亡/丢失

遽(jù):立即/就(表反问)

髀(bì):大腿骨

丁壮:壮年男子

十九:十分之九

文学常识

1. 出自西汉刘安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

2. 反映道家祸福相依的辩证思想

3. 成语"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"的出处

意象解析

胡马:象征不可控的外来变量

折髀:肉体残缺与生命保全的辩证意象

边塞:动荡与危机并存的生存环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马无故亡而入胡

(2)此何遽不为福乎

答案:

(1)逃跑/走失

(2)就/立即(表反问语气)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故事通过塞翁之口表达了什么哲理?

答案:阐明祸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,强调对事物发展要保持长远眼光和辩证思维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"塞翁失马"与《老子》"祸兮福所倚"的异同

答案:两者核心思想相同,都揭示祸福转化的辩证关系。区别在于《老子》是抽象论述,本故事通过具体情节形象化呈现,更具文学感染力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生活,谈谈"塞翁失马"的启示

答案示例:当代人面对挫折时,可借鉴塞翁的辩证思维,认识到当前困境可能孕育新的机遇,避免因一时得失影响长远判断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