垓下之战原文讲解
本文解析项羽《垓下歌》的悲壮情怀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背景分析,展现英雄末路的千古绝唱。
《垓下歌》项羽
力拔山兮气盖世,
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骓不逝兮可奈何,
虞兮虞兮奈若何!
译文
我有拔山之力、盖世豪气,
可时运不济,乌骓马不再飞驰。
乌骓不前我能如何,
虞姬啊虞姬,我该怎样安置你!
注释
【力拔山】"拔"(bá),举起。夸张手法突显项羽神力。
【骓】"骓"(zhuī),项羽坐骑名,毛色青白相间。
【虞】指虞姬,项羽宠妾。此处重复呼唤,表现焦灼。
末两句采用顶针修辞,情感递进强烈。
创作背景
公元前202年,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,夜闻四面楚歌。此诗作于突围前夕,时年三十一岁。《史记》载其"夜起饮帐中",面对绝境悲歌慷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四句三"兮"字,楚辞体式。前二句自述,后二句问天。
2. 语言风格:动词"拔""盖"极具张力,叹词强化悲怆。
3. 思想内核:英雄主义与宿命感的激烈碰撞。
4. 艺术手法:物象(乌骓、虞姬)成为命运载体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垓下歌》的悲剧美学在于其双重撕裂感。项羽一面强调"力拔山"的个体伟力,一面承认"时不利"的客观困境。这种矛盾在"奈若何"的反复诘问中达到顶峰。司马迁特意记录其"泣数行下"的细节,将诗歌的文学感染力与历史真实性熔铸为一。诗中乌骓马与虞姬的意象,实为英雄生命的两大支柱——武力与柔情,二者的溃败宣告了古典英雄时代的终结。
范文二
若剥离具体史实,这首诗揭示了中国式英雄的普遍困境。项羽的"气盖世"符合孟子"浩然之气"的理想人格,但"时不利"又暗合道家"物极必反"的规律。明代李贽曾评:"项王气尽而韵始高。"正是这种穷途末路的爆发性抒情,使作品超越成败评判,成为生命尊严的绝响。末句对虞姬的牵挂,意外展现了铁血英雄的人性温度。
关于《垓下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骓(zhuī)/ 兮(xī)/ 逝(shì)
【文学常识】楚辞体、乐府诗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【艺术手法】夸张、呼告、顶针修辞
【意象分析】乌骓马(英雄象征)、虞姬(情感寄托)
【思想主旨】英雄末路的悲愤与无奈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(1)气盖世:__________
(2)逝:__________
答案:
(1)超越当世
(2)奔驰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虞兮虞兮奈若何"体现作者何种情感?
答案:表现英雄末路时对爱人的愧疚与无措,刚柔并济的复杂心境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垓下歌》与刘邦《大风歌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项羽诗沉郁悲怆,充满个体抗争;刘邦诗雄浑豪迈,展现胜利者胸怀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垓下歌》分析"悲剧英雄"的文化价值。
答案示例:悲剧英雄通过毁灭完成精神超越,其抗争过程比成败结果更具启示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