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富贵不能淫》原文及翻译讲解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中的经典名句"富贵不能淫"体现了儒家对人格修养的至高要求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到鉴赏全面解析这一千古名章,揭示其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。
原文
富贵不能淫
孟子
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
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
译文
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,
贫贱不能使他的节操改变,
武力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,
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。
注释
淫:yín,迷惑,使心智放纵。
移:改变,特指改变节操。
屈:屈服,特指在武力威胁下低头。
大丈夫:指具有崇高品格和坚定意志的人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礼崩乐坏,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。在与景春辩论"何为真正的大丈夫"时提出这一标准,批判当时诸侯争霸、士人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排比句式,"富贵""贫贱""威武"三组对比形成递进关系。
2. 语言简练有力,"不能"的重复使用强化了道德律令的绝对性。
3. 思想上确立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三重考验标准。
4. 艺术上通过否定式表达凸显正面价值,具有警策作用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用十二个字构建起儒家的人格坐标系。"富贵"考验人的节制力,"贫贱"考验人的坚韧性,"威武"考验人的勇气度。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人性最易失守的三大弱点:贪婪、软弱和恐惧。通过否定式表达,实际上确立了"不淫""不移""不屈"的正面价值标准。这种表述方式既简洁有力,又具有永恒的道德感召力。
范文二
孟子对"大丈夫"的定义超越了身份地位的限制。在战国时期"士为知己者死"的普遍价值观中,孟子将道德标准置于现实利益之上。"不能"二字斩钉截铁,构成不可逾越的道德红线。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,与孔子"匹夫不可夺志"一脉相承,共同塑造了中国士人的精神脊梁。直至今日,这三重考验仍是检验人格高度的试金石。
关于《富贵不能淫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淫(yín)、移、屈、大丈夫
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,战国时期孟子与景春的对话
思想内涵:儒家理想人格的标准,强调道德自律和精神独立
艺术特色:排比句式,否定表达,语言简练有力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淫:__________
(2)移:__________
答案:
(1)迷惑,使心智放纵
(2)改变,特指改变节操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"体现了怎样的思想?
答案:体现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要求,强调在任何处境下都要保持道德操守和精神独立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此之谓大丈夫"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总结前文,点明主旨,将抽象的道德标准具象化为"大丈夫"的人格形象,增强了说理的感染力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"富贵不能淫"的当代意义。
答案示例: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这句话警示人们要抵制金钱诱惑,保持精神追求。对反腐倡廉、商业伦理建设都有启示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