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诗解与考析
本文解析李白经典送别诗,涵盖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为读者提供文学鉴赏与考试备考的双重价值。
原文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唐·李白
故人西辞黄鹤楼,
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孤帆远影碧空尽,
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译文
老友辞别黄鹤楼向西而去,
在繁花似锦的三月顺江前往扬州。
孤舟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,
只见长江水向天边奔流不息。
注释
西辞:向西辞别。黄鹤楼在扬州西面,故称"西辞"。
烟花:形容柳絮如烟、鲜花似锦的春景。
下:顺流而下。长江自西向东流,扬州在下游方向。
孤帆:单独一只船,暗含送别时的孤独感。
碧空尽:
帆影消失在蓝天尽头,表现目送时间之长。
天际流:江水向天边奔流,寄托诗人绵绵离思。
创作背景
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727年)春,李白在武昌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。时年李白27岁,孟浩然39岁,二人结为忘年交。孟浩然将赴扬州,李白作此诗相赠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叙事,后两句写景,情景交融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意象组合,"烟花"与"孤帆"形成明暗对比。
3. 情感表达:以"尽""唯"二字传递怅惘之情,含蓄深沉。
4. 空间处理: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,拓展诗意空间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展现李白送别艺术的独特魅力。首句点明地点与人物关系,"故人"称谓显露亲厚。次句"烟花三月"以乐景衬哀情,春光愈美愈显离别之痛。后两句纯用白描,孤帆渐远与江流无尽的画面中,诗人伫立凝望的身影呼之欲出。全诗不着一"愁"字,而离愁自现,体现盛唐送别诗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。
范文二
诗中时空处理极具匠心。横向看,"黄鹤楼—扬州—天际"构成空间延伸链;纵向观,由"辞别—远行—凝望"形成情感递进线。"碧空尽"与"天际流"的上下呼应,将平面画卷转为立体时空。末句"唯见"二字尤为精妙,既写实景,又暗喻诗人眼中只剩滔滔江水,其余万物皆不入心的专注状态,这种物我两忘的审美体验,正是李白诗风的典型特征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
1. 李白: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盛唐浪漫主义诗人
2. 孟浩然:山水田园诗派代表,与王维并称"王孟"
字词读音:
1. 西辞(cí) 2. 烟花(yān huā) 3. 碧空(bì kōng)
意象解析:
1. 黄鹤楼:送别胜地,承载文人雅集记忆
2. 孤帆:孤独漂泊的象征
3. 长江:亘古流淌的时间意象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下:__________
(2)唯:__________
答案:
(1)顺流而下
(2)只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孤帆远影碧空尽"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帆影消失的细节描写,表现诗人久久凝望、依依不舍的深情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李白此诗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的抒情方式差异。
答案:李白借景抒情,含蓄蕴藉;王维直抒胸臆,"劝君更尽一杯酒"显豁直白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唯见长江天际流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以江水永恒流动反衬人生聚散无常,意境开阔,余韵悠长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此诗理解"一切景语皆情语"的创作理论?
答案示例:诗中孤帆、碧空、江流等意象皆染上离愁,证明景物描写实质是情感的外化呈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