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《满江红》原文、赏析
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,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,狭义的古诗,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(又名今体诗)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。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,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《满江红》原文、赏析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古诗词《满江红》原文、赏析1
原文
感怀,用岳鄂王韵,作于秋瑾就义后
岁月如流,秋又去,壮心未歇。难收拾,这般危局,风潮猛烈。把酒痛谈身后事,举杯试问当头月。奈吴侬、身世太悲凉,伤心切!
亡国恨,终当雪;奴隶性,行看灭。叹江山已是,金瓯碎缺。蒿目苍生挥热泪,感怀时事喷心血。愿吾侪、炼石效娲皇,补天阙。
赏析
徐自华是秋瑾的盟姊。秋瑾生前,她与秋瑾共商革命大计,全力支持秋瑾的革命事业;秋瑾牺牲后,她又收葬秋瑾骸骨,撰写墓表,以秋瑾为号召,大声呼吁革命。这首词作于秋瑾就义之后,词中以哀悼秋瑾为线索,表达了继承烈士遗志、推翻满清政府,实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雄心壮志,这也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代志士的共同心愿。由此看来,此词又充分体现了当日的时代精神。
词题标明“用岳鄂王韵”,岳鄂王就是岳飞,他死后于宋宁宗嘉泰四年(1204),被封为鄂王。岳飞的《满江红》一词气壮山河,充溢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,对后世有深广的影响,“千载下读之,凛凛有生气焉”,继作很多。《满江红》一般例用入声韵,这样声情激越,宜于抒发豪壮情感与恢宏襟抱,因此,徐自华这首词亦显得情辞慷慨、悲壮激昂,同样具有“壮怀激烈”的特点。
词起首以岁月流逝而壮志未歇提起,用岳飞《满江红》 “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”意而翻进一层。词人巧妙地运用双关,“秋又去”承“岁月如流”,表面指时间,实际指秋瑾的牺牲。“壮心未歇”,既写一代壮士雄心尚在,也写秋瑾虽然牺牲了,但壮志仍存!“难收拾”三句是说:看你满清政府怎么收拾秋瑾牺牲后更加风起云涌的革命局势!秋瑾牺牲后,浙江各地的光复军余部和会党,纷纷举事为秋瑾复仇,全国各地的同盟会也策划武装起义,一时清廷十分恐慌,“风潮猛烈”即指此。这里明确点明了秋瑾事迹的时代气息,落实了前文的“壮志未歇”。“把酒痛谈身后事,举杯试问当头月”,切秋瑾事迹。秋瑾生前曾向作者表露为革命拚将一死的信念,并叮嘱作者在自己牺牲后将自己葬在西湖边的岳王坟一侧。“奈吴侬”三句,表达了作者对秋瑾的哀悼之情,吴语称人为侬,秋瑾是浙江(属吴地)人,故称秋瑾为“吴侬”。上片在叙述秋瑾事迹时抒发了对秋瑾的不尽哀悼之情,这可以用上片结语“伤心切”三句来总括。
下片抒情的核心是“感怀时事喷心血”,词先从革命壮士对时局的看法叙起,“亡国恨,终当雪;奴隶性,行看灭”,谆谆叮嘱国人要挺起脊梁作人,愤愤指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们祖国的瓜分。“叹江山已是,金瓯碎缺”,古人用金瓯无缺来形容国土的'完整,这二句是承“亡国恨,终当雪”而来。全词继视点放在国家上后,“蒿目苍生挥热泪”一句又转而把视点放在百姓苍生身上。“蒿目”,是举目远望之意,典见《庄子·骈拇》 “今世之仁人,蒿目而忧世之患”,这里是说,看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苍生而痛心不已。词到这里,由国家的命运、人民的命运自然而然地引出——“感怀时事喷心血”,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怀于“喷心血”三字形象地表达出来了。下文“愿吾侪(辈)、炼石效娲皇,补天阙(缺)”补足“喷心血”之意,女娲补天是我国远古神话,讲古时天崩地裂,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,断鳌足以立极,此处取拯国家、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意思。这是秋瑾的志向,也是辛亥革命一代志士的愿望,也是作者哀悼秋瑾、抒发雄心壮志而立意采取的实际行动。词在高潮中作结,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抒情主旨,而我们读到此,也觉热血沸腾,斗志高昂。
全词因秋瑾就义感怀而作,词中虽有“悲凉”、“伤心”、“叹”、 “挥热泪”等,但未见有悲苦之意,只令人有豪壮之感。这与词人是秋瑾的盟姊,十分理解与支持秋瑾的革命事业有关。词人与秋瑾一样,以革命事业高于一切,早已把个人痛苦置之度外;这也与秋瑾就义后蓬蓬勃勃的革命高潮有关。当日革命志士人心思奋,都望“牺牲尽我责任”(秋瑾《致徐小淑绝命词》语)。所以,词人虽是一位女性,而全词的风格却雄遒豪放、粗犷刚毅,充溢着一种伟丈夫的阳刚之气和悲壮的美感。
古诗词《满江红》原文、赏析2
原文
《满江红·江行和杨济翁韵》
朝代:宋代
作者:辛弃疾
原文:
过眼溪山,怪都似、旧时相识。还记得、梦中行遍,江南江北。佳处径须携杖去,能消几緉平生屐。笑尘劳、三十九年非、长为客。
吴楚地,东南坼。英雄事,曹刘敌。被西风吹尽,了无尘迹。楼观才成人已去,旌旗未卷头先白。叹人间、哀乐转相寻,今犹昔。
译文及注释:
译文
眼前的山山水水,都似曾相识。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。游赏那些风景名胜,只需带上手杖即可,耗损不了几双木屐。可笑我忙忙碌碌,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,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。
昔日一统江山,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。曹操、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。可惜那些英雄豪杰,都已成了旧事,如今已没有一丝痕。楼台刚刚建成,却已不见人踪;壮志未酬,我却满头白发。可叹人世间的悲欢,不过是在循环往复,从古至今都是如此。
注释
⑴满江红:满江红,又名《上江虹》、《念良游》、《伤春曲》。唐人小说《冥音录》载曲名《上江虹》,后更名《满江红》。宋以来始填此词调。《钦定词谱》以柳永“暮雨初收”词为正格。九十三字,前片四十七字,八句,四仄韵;后片四十六字,十句,五仄韵。用入声韵者居多,格调沉郁激昂,前人用以发抒怀抱,佳作颇多。另有平声格,双调九十三字,前片八句四平韵,后片十句五平韵。[3]
⑵溪山:辛弃疾的溪山情节。早在淳熙五年(1178),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“溪山”意识。事实上,辛弃疾“溪山”意识出现的年代,还可以大大前推。如《满江红·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》词云:“且归来、谈笑护长江,波澄碧。”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(1168)或稍后,时为建康府通判。又《水调歌头》词云:“散尽黄金身世,不管秦楼人怨,归计狎沙鸥。明夜扁舟去,和月载离愁。”辛弃疾“溪山”隐逸情结产生,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;不仅如此,恰恰相反,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、抗战。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,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,才有了美人迟暮,英雄失路之感;更有了迷途实远,昨非今非之慨。这是“溪山”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。怪:惊异,骇疑。而之所以如此,隐含有时光迅速,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。按:稼轩南归初期,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,通判建康后,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,故有此感。
⑶緉(liàng亮):一双。屐(jī击):木底有齿的鞋,六朝人喜着屐游山。语出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祖士少好财,阮遥集好屐,并恒自经营,同是一累,而未判其得失。人有诣祖,见料视财物。客至,屏当未尽,余两小簏箸背后,倾身障之,意未能平。或有诣阮,见自吹火蜡屐,因叹曰:“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?”神色闲畅。于是胜负始分。
⑷尘劳:风尘劳辛,指其宦游生涯。三十九年非:回顾三十九年,一切皆非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凡人中寿七十岁,然而趋舍指凑,日以月悔也,以至于死,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时稼轩年近四十,套用此语自叹。
⑸“吴楚”两句:此化用杜甫《登岳阳楼》诗意: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”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,似将中国大地分裂为二。坼(chè彻):裂开。
⑹“英雄”两句:谓图英雄霸业者,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。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:“今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。本初之徒,不足数也。”先主方食,失匕箸。(《三国志·蜀志·先主传》)此明颂曹、刘,暗扬孙权。盖当时堪与曹、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,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。稼轩《南乡子》:“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。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与此暗合。敌:匹敌。
⑺“被西风”两句: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。
⑻“楼观”两句:感慨宦迹不定,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。楼观甫成:楼阁刚刚建成。苏轼《送郑户曹》诗:“楼成君已去,人事固多乖。”此喻调动频繁,难展才略。旌旗:战旗。旌旗未卷:指战事未休,喻复国大业未了。
⑼“叹人生”两句:谓哀乐相循,古今同理。言外之意,大可不必计较。转相寻:循环往复,辗转相继。
赏析:
作者:佚名
此词可分三层。
上片为第一层,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,痛惜年华之意。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,辛弃疾南归之初,自乾道元年至三年,曾漫游吴楚,行踪遍及大江南北,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。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,此后出任地方官,调动频繁,告别山水长达十年。此时复见眼中川“都似旧时相识”了。“溪山”曰“过眼”,看山却似走来迎,这是江行的感觉。“怪”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,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。往事虽“还记得,却模糊、记不真切,真象一场旧梦。
“还记得、梦中行遍,江南江北”,“梦中”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,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,这种恍惚的神思,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。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。反复玩味以上数句,实已暗伏“尘劳”、觉非之意。官场之上,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,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,来自大自然的`召唤。所以,紧接二句写道:“佳处径须携杖去,能消几两平生屐?”要探山川之胜,就得登攀,“携杖”、着“屐”(一种木底鞋)是少不了的。
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载阮孚好屐,尝曰:“未知一生当着几量(两)屐?”意谓人生短暂无常,话却说得豁达幽默。此处用来稍变其意,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,不免多穿几双鞋,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!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,“笑尘劳、三十九年非”乃套用蘧伯玉(春秋时卫国大夫)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(语出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),作者当时四十岁,故这样说。表面看,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,其实,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。“长为客”三字深怀忧愤,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。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,年已四旬,南归亦久,但昔日的志愿,却无一件得以实现,感慨,今是昨非,一生劳碌,原来“长为客”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。
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,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。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,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。“吴楚地,东南坼”化用杜诗(《登岳阳楼》:“吴楚东南坼”),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。如此之山川,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,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,最令他钦佩景仰。曹操曾对刘备说:“今天下英雄,唯使君与操耳。”(《三国志。先主传》)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。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,声情激昂,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。“被西风吹尽,了无陈迹”二句有慨叹,亦有追慕。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,亦隐然句中。
结尾数句为第三层,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,发为更愤激的感慨。“楼观才成人已去”承上怀古,用苏轼诗“楼成君已去,人事固多乖”(《送郑户曹》)意,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。“旌旗未卷头先白”承前感伤,由人及己,“旌旗”指战旗,意言北伐事业未成,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。
综此二者,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: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(“转相寻”),“今犹昔”。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,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。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,人事多乖的感叹。
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——“笑尘劳、三十九年非”,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,深以“旌旗未卷头先白”为憾,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。虽是因江行兴感,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,始终直抒胸臆;虽然语多含蓄,却不用比兴手法,纯属直赋。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、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。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,指点江山,纵横议论,抒胸中郁闷,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,颇觉笔力健峭,感情弥满。所谓“满心而发,肆口而成”,自具兴发感人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