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语文必修上册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教案
教学时间:2课时
本教案围绕苏轼经典小品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展开,通过诵读品析、情境还原、对比探究等环节,引导学生体会月色空明之境,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,学习"以景传情"的写作手法。
第一课时:品读月下空明之境
一、教学目标
文言积累:掌握"户""欣然""相与"等6个重点文言词汇,准确翻译"庭下如积水空明"等经典语句
诵读感知:通过平仄标注和重音指导,读出夜游的闲适心境与月色澄澈的意境美
意境还原:用"时间+地点+人物+景物"四要素搭建文本框架,绘制月色庭院思维导图
二、教学过程
月夜情境导入(10分钟)
多媒体展示:投影现代摄影作品《故宫月色》与古画《月下独酌》
互动提问:"这两幅作品中的月亮给人什么不同感受?如果是你夜不能寐时会做什么?"
词语银行:引导学生积累"皎洁""清辉""万籁俱寂"等描写月夜的词语
文言闯关赛(15分钟)
分组任务:
A组负责"户""念"等实词解释,用"你说我译"形式竞赛
B组重点攻克"盖""但"等虚词,制作古今词义对比表
C组翻译"水中藻荇交横"句,通过肢体动作模拟水草形态加深理解
趣味挑战:设置"文言侦探"环节,根据"月色入户"推断苏轼当时的居住环境
诵读品析会(12分钟)
教师范读:重点示范"欣然起行"的轻快与"积水空明"的绵长气息
寻宝任务:用不同色笔标注写景句(蓝)、抒情句(红)、议论句(绿)
情景演读:分角色朗读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,体会"闲人"二字的复杂情感
课堂小结(3分钟)
填空总结:"这篇______(体裁)记录了苏轼在______(时间)与______(人物)共同欣赏______(景物)的经历"
延伸思考:"如果你是张怀民,会如何回应苏轼的'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'?"
第二课时:悟读"闲人"人生境界
一、教学目标
情感体悟:通过背景资料补充,理解"闲人"背后苏轼被贬黄州的复杂心境
手法鉴赏:分析比喻手法与白描技巧在营造意境中的作用
迁移写作:模仿"月色入户"的触发式开头,描写自己难忘的夜晚经历
二、教学过程
情感对比导入(8分钟)
资料对比:
①展示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的豪放词风
②呈现《寒食帖》书法中的郁愤笔触
问题链设计:
"同样是被贬时期作品,本文的情感基调有何特别之处?"
"'闲人'的自称是无奈还是超脱?"
文本深读坊(15分钟)
研读小组:
第一组分析"积水空明"的比喻妙处,用玻璃杯装水实验光影效果
第二组表演"相与步于中庭"的场景,体会古人夜游的雅趣
第三组联系《赤壁赋》讨论苏轼笔下的水月意象
成果展示:各组用PPT简图或情景剧形式汇报发现
写作迁移站(12分钟)
写作支架:
"那晚______(触发事件),我______(行为),看见______(景物),仿佛______(联想)"
方法指导:
强调感官描写顺序(视觉→听觉→触觉)
提示用短句组合营造节奏感
习作互评:同桌交换批注,用"△"标出最传神的描写
文化拓展(5分钟)
视频欣赏:央视《跟着书本去旅行》黄州篇片段
总结升华:"当我们遇到困境时,可以从苏轼身上学到怎样的生活智慧?"
课后练习
选题写作:
《我的"承天寺夜游"》——300字,模仿本文结构记录一次特别的夜晚经历
《苏轼的月亮》——300字,分析苏轼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演变
鼓励语:希望同学们既能品读古人的文字之美,更能领悟他们面对逆境的生活智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