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五《装在套子里的人》教学教案
教学时间:2课时
本教案针对契诃夫经典短篇小说《装在套子里的人》设计,通过两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、社会背景及象征意义,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。
第一课时:初识别里科夫的"套子人生"
一、教学目标
字词积累:掌握"怂恿""讥诮""陶冶"等8个重点词语的音形义,辨析"辖制"与"压制"的用法差异
人物初析:通过外貌、语言、行为描写,归纳别里科夫性格特征的3个关键词
社会背景:结合插图与资料,理解19世纪末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环境
二、教学过程
套子实物导入(10分钟)
道具展示:出示雨伞套、眼镜盒等实物,邀请学生试戴套着手套写字
情境提问:"这些套子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?生活中哪些事物需要'保护套'?"
词语联想:引导学生用"封闭""束缚""安全"等词描述体验,自然过渡到课文
字词解套竞赛(15分钟)
分组任务:
A组负责"形近字套圈":区分"治-冶""宵-霄-消"并组词
B组进行"词义配对":将"怂恿""撮合""难堪"与文中原句对应
C组开展"套中造句":用"战战兢兢""闷闷不乐"描述校园生活场景
趣味奖励:最佳造句者可获得"解套专家"勋章
文本探秘(18分钟)
速读任务:用不同颜色荧光笔标注别里科夫的套子(黄色-物品套/蓝色-思想套)
角色扮演:师生分角色朗读"漫画事件"对话,体会人物心理
思维导图:共同完成"套子类型→具体表现→产生后果"的框架梳理
课堂收束(7分钟)
填空总结:"别里科夫用______套住了______,最终______"
延伸思考:"如果别里科夫活在今天,他会给自己的手机戴套子吗?"激发跨时代思考
第二课时:透视套子里的社会隐喻
一、教学目标
象征分析:理解"套子"的多重象征意义,能列举至少2种现实中的"无形套子"
写作迁移:学习夸张手法,完成300字"现代套中人"的片段创作
价值引导:辩证讨论"规则与自由"的关系,培养独立思考意识
二、教学过程
对比阅读引入(12分钟)
材料对比:
①别里科夫死亡时的环境描写
②葬礼后人们的生活状态描写
分组讨论:
"为什么说'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'?"
"'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'这句话暗示了什么?"
深度研讨(20分钟)
议题辩论:
正方:"套子是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"
反方:"套子是扼杀生命力的枷锁"
教师点拨:结合疫情期间的"社交距离"等现实案例,理解象征的现代意义
创意写作(15分钟)
写作支架:
"21世纪的套中人可能戴着______(物品),说着______(口头禅),最害怕______"
示范引导:
以"手机依赖症"为例示范夸张手法运用
作品展示: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"套子诊断会"集体点评
拓展延伸(3分钟)
视频观看:播放《黑镜》片段讨论现代科技对人的异化
结语升华:"愿你既有突破套子的勇气,也有守护心灵的能力"
课后练习
选题写作:
《我给别里科夫开处方》——从医生角度写治疗建议(300字)
《我们班的"小套子"》——观察身边的保守型人格(200字)
鼓励语: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他人也照亮自己,期待你们的精彩文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