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语文必修上册《登泰山记》教学教案
教学时间:2课时
本教案围绕姚鼐《登泰山记》设计,通过文言字词解析、山水描写品鉴和情感体悟,引导学生掌握游记类散文的阅读方法,培养对祖国山河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。
第一课时:探秘泰山地理与文化印记
一、教学目标
文言积累:准确识记"磴""徂徕"等12个重点字词,掌握"阴/阳"等文言地理术语的特殊含义
脉络梳理:运用"游踪+景观+感悟"三要素分析法,绘制作者登山路线思维导图
文化感知:结合泰山封禅历史,理解文中"苍山负雪"等景物描写的文化象征意义
二、教学过程
泰山印象唤醒(10分钟)
多媒体展示泰山四季实景图与杜甫《望岳》名句
互动提问:"提到'五岳之首',你脑海中会浮现哪些关键词?这些联想从何而来?"
文化卡片:发放泰山封禅历史简表,讲解"帝王封禅"与"文人题刻"双重文化积淀
文言解码竞赛(18分钟)
分组任务:
A组负责地理类词汇(岱祠、天门、崖限),结合注释制作图文对照卡
B组探究时间表述(戊申晦、五鼓),用时间轴标注登山过程
C组重点攻克"乘""限"等词类活用现象,编写文言小剧场
趣味检测:开展"泰山知识快问快答",积分最高组获得"泰山小导游"称号
游踪追踪仪(15分钟)
示范朗读:教师配乐朗读"道中迷雾冰滑"至"绛皓驳色"段,突出节奏变化
绘图任务: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"登山路线""气候变化""景观特点"三层信息
小组互评:对照课文检查路线图准确性,讨论"迷雾—冰雪—日出"的描写逻辑链
课堂收束(7分钟)
填空总结:通过"作者循______路径,赏______奇景,悟______心境"句式提炼内容
悬疑设问:"苍山负雪'的'负'字妙在何处?"为下节课埋下伏笔
第二课时:解密桐城派笔法中的山河哲思
一、教学目标
技法鉴赏:分析"白描设色""动静相生"等艺术手法,体会姚鼐"雅洁"的文风特点
哲理探究:解读"泰山日出"的象征意义,理解文人山水审美中的精神追求
迁移写作:模仿"移步换景"写法,创作300字校园景物观察笔记
二、教学过程
金句品鉴会(12分钟)
展示两组描写:
①"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"的白描句
②"绛皓驳色,而皆若偻"的设色句
思辨讨论:
"不用'覆盖'而用'负'字,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差异?"
"作者如何通过颜色词构建画面层次感?"
微镜头分析(20分钟)
任务分工:
组1:用表格对比"登山时"与"观日出"的动词使用差异
组2:角色扮演地理学者,分析"汶水西流"等句体现的科学观察精神
组3:结合《文心雕龙》"登山则情满于山",撰写百字读后感
成果展评:采用"画廊漫步"形式,各组轮流点评他人成果
写作训练营(13分钟)
写作支架:
观察角度提示:空间顺序(仰视/平视/俯瞰)、感官调动(视觉/触觉/听觉)
技法锦囊:提供"定点特写""移步换景"两种描写模板
现场练笔:描写"教学楼晨景",要求运用至少一处文言句式
文化浸润(5分钟)
视频拓展:播放《国家宝藏》泰山石敢当特辑,感受泰山文化当代传承
终极之问:"古人'寄情山水'与今人'网红打卡'的本质区别是什么?"引发深度思考
课后练习
选题写作:
《重走登山路》——以现代游客视角改写第三段,300字,注意古今语体差异
《山水有清音》——分析文中任意三处景物描写,说明其体现的文人精神追求
鼓励语:期待同学们用文字丈量山河,在书写中完成属于自己的文化朝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