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《我与地坛》教学教案
教学时间:2课时
本教案围绕史铁生经典散文《我与地坛》设计,通过情景体验与文本细读,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哲思与母爱主题,培养语言品鉴与情感表达能力。
第一课时:触摸地坛的生命印记
一、教学目标
字词积累:掌握"坍圮""亘古""撅""捋"等12个生字词,重点辨析"宿命"与"命运"的语义差异
朗读感知:通过配乐朗读,体会"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"等长句的韵律,标记3处最具画面感的景物描写
整体把握:运用"景物—联想—感悟"三层次分析法,初步梳理作者与地坛的深层关系
二、教学过程
生命沉思导入(10分钟)
实物展示:呈现轮椅与运动鞋的对比实物,播放《命运交响曲》片段
情境提问:"如果有一天你的双腿不能行走,你会选择去哪里寻找慰藉?为什么?"
背景讲述:用时间轴展示史铁生21岁瘫痪前后的生活对比,突出"地坛"的特殊意义
字词解构活动(15分钟)
分组任务:
A组负责"坍圮、亘古"等建筑类词汇,用积木搭建坍塌场景辅助理解
B组探究"撅、捋"等动作词,通过肢体表演加深记忆
C组重点比较"宿命—命运"词义差异,用不同颜色卡纸制作词义对比表
互动检测:开展"你说动作我来演"趣味竞赛,强化动词运用能力
文本探秘(15分钟)
配乐朗读:教师示范朗读"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"段落,突出通感修辞
寻宝任务:用荧光笔标出3处"最让你心颤的景物描写",小组内分享选择理由
画面重构:根据"暴雨骤临园子"的描写,分组绘制想象图并配50字解说词
课堂收束(5分钟)
填空总结:"地坛对作者而言,先是______,再是______,最后成为______"
延伸思考:"如果地坛会说话,它会对年轻的史铁生说什么?"
第二课时:品读轮椅上的母爱诗篇
一、教学目标
细节品析:聚焦"母亲找儿子"的典型场景,分析"无言注视"等细节描写的表现力
情感体悟:通过角色代入,理解"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"深层含义
写作迁移:模仿"景物—情感"交织的写法,完成300字"我与______"的片段练习
二、教学过程
母爱密码破译(12分钟)
情景剧表演:学生演绎"母亲端着眼镜在园中寻找"的场景
细节讨论:"文中母亲为什么总是'端着眼镜'而不是戴着?这个动作暗示什么?"
情感计算:"文中'我'的每个痛苦瞬间,请用数学公式推演母亲的心理变化"
深度对话(18分钟)
任务分工:
组1:用时间轴梳理"我"对母亲态度的变化过程
组2:设计"如果时光倒流"的母子对话剧本
组3:对比分析"地坛景物"与"母亲形象"的象征关联
成果展示:采用"画廊漫步"形式,各组将成果贴在教室不同区域循环观摩
写作疗愈(15分钟)
写作支架:
"每当______(景物),我就想起______(人物)的______(细节)"
方法指导:
强调用特定景物触发记忆,通过细微动作展现深沉情感
例文共评:匿名展示学生习作,采用"两个亮点+一个建议"的互评模式
生命教育(5分钟)
视频观看:截取《朗读者》中史铁生友人回忆片段
终极提问:"地坛治愈了作者,作者的文字又治愈了谁?"引发代际思考
课后练习
选题写作:
《母亲的眼睛》——聚焦一个细节,写写你观察到的亲情瞬间
《我的心灵栖息地》——描写你遇到挫折时最常去的场所
教师寄语:真正的成长,是学会在伤口里看见星光。愿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"地坛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