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教案> 《沁园春·长沙》高中语文教学教案

《沁园春·长沙》高中语文教学教案

时间:2025-08-19 19:58:02

高中语文必修一《沁园春·长沙》教学教案

教学时间:2课时

本教案针对毛泽东《沁园春·长沙》设计,通过意象分析、情感体验和写作手法探究,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豪情与青春壮志,培养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
第一课时:感悟壮阔诗境与革命情怀

一、教学目标

识字品词:掌握"舸、遒"等6个生字,重点理解"怅寥廓""激扬文字"等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

朗读感知: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训练,体会词作豪迈奔放的语言风格和节奏韵律

意象分析:找出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意象群,初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

二、教学过程

革命诗词导入(8分钟)

历史情境再现:投影1925年长沙老照片,播放《东方红》背景音乐

互动提问:"看到这些泛黄的照片,听到这样的旋律,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历史时期?"

背景补充:简要介绍1925年毛泽东回长沙开展农民运动的历史背景

字词品析竞赛(15分钟)

分组任务:

A组负责"舸、峥嵘"等景物类词汇,结合课文插图文言互译

B组重点解析"怅寥廓""激扬"等情感类词语,通过近义词对比体会革命豪情

C组探究"粪土当年万户侯"的修辞手法,讨论夸张表达的效果

教师点拨:"粪土"名词动用现象,引导学生举出类似古诗词例子

朗诵擂台赛(12分钟)

教师范读:重点示范"看万山红遍...万类霜天竞自由"的磅礴气势

技巧指导:提示"看""忆"领字要延长停顿,下阕问答句要读出激越感

小组PK:每组推选代表朗诵指定段落,师生共同评选"最佳朗诵者"

意象探索(5分钟)

互动提问:"词中哪些景物最让你印象深刻?它们构成了怎样的画面?"

板书呈现:师生共同完成"湘江秋景图"思维导图(山、林、江、舸、鹰、鱼等)

延伸思考:"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"为下节课埋伏笔

第二课时:探究艺术手法与时代精神

一、教学目标

手法鉴赏:深入分析对比、夸张等艺术手法,理解"景中寓情"的创作特点

情感升华:体会词作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

写作迁移:学习运用意象组合手法描写自然景物,尝试创作简短的写景片段

二、教学过程

情境对比引入(10分钟)

展示两组诗词:

①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的萧瑟秋景

②本词绚烂热烈的湘江秋景

讨论思考:

"同样是写秋,两位作者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?"

"毛泽东为何要选择这样绚丽的秋景来描写?"

文本深读(15分钟)

任务分工:

小组1:分析上阕写景顺序(远眺-近观-仰视-俯察),绘制镜头移动示意图

小组2:对比"问苍茫大地"与"到中流击水"的情感变化,制作情感曲线图

小组3:探讨"同学少年"形象塑造手法,编写人物形象分析卡

分享点评:各组派代表用投影展示成果,教师适时补充历史细节

写作工坊(12分钟)

写作指导:

提供支架:"仰望______的群山,俯瞰______的江水,我听见______"

技法点拨:指导学生运用多感官描写和意象组合,避免简单堆砌形容词

片段展示:选取3-5份学生作品现场朗读,重点评价意象运用的新颖性

精神传承(3分钟)

视频观看:《恰同学少年》影视片段,感受青年毛泽东的抱负

总结升华:"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从这首词中能汲取哪些精神力量?"

课后练习

写作任务(二选一):

《我读〈沁园春·长沙〉》——300字文学短评,聚焦一个艺术特色

《青春宣言》——模仿词作风格,创作一段展现当代青年抱负的文字

鼓励语:期待同学们用文字记录思考,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!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