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苏轼《赠刘景文》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

苏轼《赠刘景文》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24 12:38:01

苏轼《赠刘景文》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

本文解析苏轼晚年赠友诗作,通过荷尽菊残的萧瑟意象,展现逆境中的生命哲思。读者将获得逐句翻译、典故注释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,并附考试高频考点与鉴赏范文。

原文

《赠刘景文》

北宋·苏轼

荷尽已无擎雨盖,

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
一年好景君须记,

最是橙黄橘绿时。

译文

凋零的荷花再没有遮雨的叶盖,

枯萎的秋菊仍挺立着傲霜的枝干。

请君铭记这一年中最美的景致,

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。

注释

【擎雨盖】"擎"读qíng,指高举的荷叶如伞盖。

【傲霜枝】"傲"字拟人化,表现菊花凌寒不屈的品格。

【橙黄橘绿】典出《楚辞·橘颂》,象征坚贞与成熟并存的生命状态。

创作背景

元祐五年(1090年)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作此诗。时年五十三岁,历经乌台诗案贬谪后,借赠友人刘季孙(字景文)抒发人生感悟。刘景文乃将门之后,年近六旬仍沉沦下僚,苏轼以诗勉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设计:前两句对仗工整,以"已无"与"犹有"形成转折;后两句直抒胸臆,点明主旨。

2. 意象选择:荷菊象征品格,橙橘暗示收获,四种植物的生命阶段构成完整隐喻。

3. 艺术手法:运用对比(残败vs生机)、递进(萧瑟→丰硕)双重修辞结构。

4. 思想内核:突破传统悲秋主题,在衰败中发现生机,体现苏轼"万物静观皆自得"的哲学境界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苏轼此诗最妙处在"衰中见盛"的辩证观。前两句极写荷尽菊残的衰飒,后两句却陡然翻转,在秋冬交接处发现"橙黄橘绿"的饱满色彩。这种审美眼光与其《定风波》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一脉相承。诗人将人生晚景比作岁末,却赋予其比春夏更丰厚的意蕴,这种超越性的生命观照,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高度的体现。

范文二

诗中植物意象构成隐喻系统:荷叶的"擎"是外在庇护的丧失,菊枝的"傲"是内在气节的留存,而橙橘的成熟则是历经风霜后的馈赠。三个递进式的物象,完整勾勒出士人理想的生命轨迹。值得注意的是"君须记"的劝诫语气,这既是对刘景文的勉励,更是苏轼历经政治风波后的自警。钱锺书曾指出宋诗"以筋骨思理见胜",此诗正是典范。

关于《赠刘景文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擎(qíng)雨盖、傲(ào)霜枝、橙(chéng)黄橘绿

【文学常识】苏轼"以理入诗"的典型作品,代表宋代哲理诗审美特征

【意象体系】荷/菊(衰败坚守)→橙/橘(成熟收获)的象征链

【意境特征】萧瑟与丰硕并存的双重意境,体现"老境美"美学范畴

【哲理启示】逆境中把握机遇,成熟期方见真价值的人生辩证法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擎雨盖:__________

(2)犹有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高举如伞的荷叶

(2)仍然保留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一年好景君须记"的深层含义是什么?

答案:提醒人们关注生命成熟阶段的价值,不要被表面衰败迷惑,蕴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刘禹锡《秋词》的立意异同

答案:同:均反对悲秋传统;异:刘诗"晴空一鹤"展现昂扬斗志,苏诗"橙黄橘绿"更强调内在积淀,体现宋诗重理趣的特点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分析"菊残犹有傲霜枝"的艺术表现力

答案:拟人化"傲"字赋予菊花人格力量,残枝与寒霜的意象对比,突出坚韧品格,为后文丰收景象作铺垫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本诗哲理,谈谈对"大器晚成"的理解

答案示例:就像诗中的橙橘,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积淀。暂时的挫折如同风霜,反而能锤炼出更成熟的生命状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