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春望》原文翻译及赏析解析

杜甫《春望》原文翻译及赏析解析

时间:2025-09-16 13:00:02

杜甫《春望》原文翻译及赏析解析

《春望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,通过描绘战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,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、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全面解析这首诗。

原文

春望

杜甫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译文

国家残破而山河依旧,长安城春意盎然却草木丛生。

感伤时局,看到花开反而流泪;怨恨离别,听到鸟鸣更觉心惊。

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一封家书珍贵得价值万金。

白发越搔越短,简直要插不住发簪了。

注释

国破: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。破,陷落。

山河在:暗含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悲怆。

草木深:草木茂盛,反衬人烟稀少。

感时:感伤时局动荡。时,时局。

花溅泪:拟人手法,花亦为之落泪。

恨别:怨恨与家人分离。别,离别。

鸟惊心:鸟鸣声令人心惊,反衬战乱之残酷。

烽火: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,此指战事。

家书:家信。书,信件。

抵万金:极言家书之珍贵。抵,值。

白头:白发,代指年老。

搔更短:越搔越短,形容愁绪之深。

浑欲:简直要。浑,简直。

不胜簪:插不住发簪。胜,承受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57年春,杜甫被困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。此前唐玄宗仓皇西逃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。诗人目睹都城满目疮痍,百姓流离失所,在忧愤交加中写下这首传世之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叙事抒怀,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手法,"国破"与"山河在"、"城春"与"草木深"形成强烈反差。

3. 情感表达:通过"溅泪""惊心"等词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,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。

4. 思想内涵:既有个人的离乱之痛,又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,具有史诗般的厚重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春望》最动人处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水乳交融。首联"国破山河在"五字如千钧重锤,道尽盛世崩塌的痛楚。诗人巧妙运用移情手法,使花鸟皆着悲色,寻常春景顿成伤心画图。尾联"白头搔更短"的细节描写,将抽象愁绪具象化,堪称杜诗沉郁风格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的时空处理极具匠心。空间上由远及近,从宏观的山河城郭聚焦到微观的白发簪缨;时间上则通过"连三月"将瞬间感受延伸为持续悲怆。颔联对仗不仅工整,"溅泪"与"惊心"更形成视听通感,这种艺术表现力使杜甫的忧患意识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。

关于《春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搔(sāo)、簪(zān)、抵(dǐ)、浑(hún)

2. 文学常识:五言律诗、沉郁顿挫、安史之乱

3. 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移情于物、细节描写

4. 意象解析:烽火(战乱)、家书(亲情)、白头(衰老)

5. 情感主旨:忧国伤时、思家念亲、悲天悯人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抵万金:__________

(2)浑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价值万金,形容极其珍贵

(2)简直要

解析:需结合诗句特定语境理解词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:通过移情手法,将因战乱产生的悲怆之情投射到花鸟之上,表达出诗人对时局动荡的痛心和对家人离散的忧思。

解析:这两句典型体现杜甫"以乐景写哀"的艺术特色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杜甫《春望》与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的情感差异。

答案:《春望》抒发战乱中的沉痛忧伤,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则表达收复失地的狂喜。前者沉郁顿挫,后者奔放明快,体现诗人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变化。

解析:两首诗堪称安史之乱的一体两面,都具史诗价值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以时间量词"三月"强调战事持久,用夸张手法"万金"突出家书珍贵,两句形成因果关系,深刻揭示战乱时期普通人的生存困境。

解析:数字对比强化了艺术感染力,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