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论语十二章》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

《论语十二章》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

时间:2025-09-03 10:30:02

《论语十二章》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

《论语》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,十二章精选了关于修身、为学、处世的核心理念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精髓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论语十二章》

子曰:"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"

曾子曰:"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"

子曰:"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"

子曰:"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"

子曰:"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"

子曰:"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"

子曰:"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"

曾子曰:"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"

子曰:"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"

子贡问曰:"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"子曰:"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"

子曰: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"

子曰:"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"

译文

孔子说:"学习后按时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,不是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,不正是君子风范吗?"

曾子说:"我每天多次反省:为人办事是否尽心?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?"

孔子说:"温习旧知识而能获得新理解,便可为人师表。"

孔子说:"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,只思考不学习会懈怠。"

孔子说:"仲由,教导你的道理明白了吗?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智慧。"

孔子说:"见到贤人要想着看齐,见到不贤者要自我反省。"

孔子说:"三人同行,必有值得学习之处。选择优点效仿,对照缺点改正。"

曾子说:"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,因为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。"

孔子说:"严寒时节,才知道松柏最后凋零。"

子贡问:"有一字可终身奉行吗?"孔子答:"大概是'恕'吧!自己不愿承受的,不要强加于人。"

孔子说:"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,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。"

孔子说:"默默记住知识,学习永不满足,教导不知疲倦,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?"

注释

【说(yuè)】通"悦",愉快。

【愠(yùn)】恼怒,体现君子的情绪修养。

【三省(xǐng)】多次自我反省,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。

【罔(wǎng)】迷惑,强调学思结合的必要性。

【殆(dài)】危险,指空想不学的危害。

【弘毅】抱负远大意志坚定,儒家对士人的核心要求。

【松柏之后凋】比喻君子的坚贞品格,运用比兴手法。

【恕】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,构成儒家伦理的黄金法则。

创作背景

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。这些语录多产生于其晚年归鲁讲学时期,由弟子整理成书。语录体形式直接反映当时对话教学的特点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语录体,短小精悍却层次分明,每章独立成义又相互关联。

2. 语言质朴凝练,善用反问、对偶等修辞,如"不亦说乎"三连问增强感染力。

3. 思想体系完整,涵盖学习态度("学而时习")、修身方法("三省吾身")、处世原则("己所不欲")三个维度。

4. 艺术上多用生活化比喻,如"松柏后凋"将抽象品德具象化,形成鲜明意象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论语》十二章的对话艺术极具特色。孔子与弟子的问答不是抽象说教,而是针对具体情境展开。如子贡问"一言终身行之",孔子用"恕"字作答,既精炼又深刻。这种启发式教学通过日常对话传递哲理,体现了儒家"下学而上达"的教育智慧。尤其"三人行必有我师"的论断,将学习场所从书斋拓展到生活,至今仍有现实意义。

范文二

十二章中的人格塑造艺术值得关注。孔子通过多重对比凸显君子形象:用"人不知而不愠"对照常人的怨怼,用"松柏后凋"对比普通草木的脆弱。最精彩的是"知之""好之""乐之"的三层递进,揭示治学境界的升华过程。这种立体化塑造方式,使抽象的道德理念变得可感可触,为后世树立了人格修养的典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重点字词】说(yuè)、愠(yùn)、罔(wǎng)、殆(dài)、省(xǐng)、恕

【文学常识】语录体特点、儒家核心思想、"四书"构成

【名句默写】"学而时习之""三人行必有我师""己所不欲勿施于人"

【意象分析】"松柏后凋"的象征意义

【思想理解】学思关系、忠恕之道、修身与治学的关联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人不知而不愠:__________

(2)吾日三省吾身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恼怒

(2)多次反省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,注意"愠"是内心情绪,"省"是动作行为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"蕴含什么哲理?

答案:通过对比手法,说明只有在严峻考验中才能显现人的坚贞品格,强调逆境对品德磨砺的作用。

解析:此句采用比喻说理,需抓住本体与喻体的对应关系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论语》与《孟子》的说理方式有何不同?

答案:《论语》多用短小语录,含蓄隽永;《孟子》善用长篇论辩,气势磅礴。前者重启发,后者重论证。

解析:比较时需注意文体特征与时代背景的差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"的辩证思想。

答案:用对偶句式揭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,二者缺一不可。"罔""殆"准确概括偏执的后果,体现儒家中庸智慧。

解析:需从句式特点和概念关系两个层面作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