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关雎》原文及赏析注音及翻译

《关雎》原文及赏析注音及翻译

时间:2025-09-10 15:38:02

《关雎》原文及赏析注音及翻译

《关雎》是《诗经》首篇,以雎鸠和鸣起兴,描写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,展现先秦时期纯朴真挚的情感表达。

原文

关雎

《诗经·周南》
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
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

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

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

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

译文

雎鸠鸟关关和鸣,栖息在河中小洲。

娴静美好的女子,是君子的好配偶。

长短不齐的荇菜,随水流左右摇摆。

娴静美好的女子,日夜都想去追求。

追求却未能得到,日夜思念难忘记。

思念悠悠无尽头,翻来覆去难入眠。

长短不齐的荇菜,左右采摘不停歇。

娴静美好的女子,弹琴鼓瑟亲近她。

长短不齐的荇菜,左右挑选仔细看。

娴静美好的女子,敲钟击鼓取悦她。

注释

关关:雎鸠和鸣声,拟声词。

雎鸠(jū jiū):水鸟名,相传雌雄情意专一。

窈窕(yǎo tiǎo):娴静美好的样子。

好逑(hǎo qiú):理想的配偶。

荇菜(xìng cài):水生植物,叶浮水面。

芼(mào):择取,挑选。

全诗采用重章叠句手法,通过"荇菜"采摘过程的递进,象征感情逐渐加深。

创作背景

《诗经》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,《关雎》属"周南"地域民歌。汉代学者认为此诗歌颂"后妃之德",现代研究多视其为民间恋歌,反映先秦婚恋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三章递进式结构,从初见倾慕到热烈追求,最终幻想婚庆场景。

2. 艺术手法:比兴开篇,以雎鸠和鸣喻男女相悦;重章叠句强化情感张力。

3. 思想内涵:体现"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"的中和之美,符合儒家"发乎情,止乎礼"的伦理观。

4. 语言特色:四言为主,双声叠韵词运用巧妙,如"参差""辗转"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关雎》的意象系统构建极具匠心。雎鸠作为起兴之物,其"挚而有别"的生物特性被赋予伦理意义,奠定全诗"温柔敦厚"的基调。流动的荇菜既是劳动场景的写实,又暗喻追求过程的曲折。琴瑟、钟鼓的礼乐意象,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婚姻伦理的高度。这种由自然物象到人文礼制的意象转换,体现了《诗经》"托物言志"的典型表现方式。

范文二

诗中情感表达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。"寤寐求之"直抒胸臆,"辗转反侧"以动作写心理,最后两章更通过"友之""乐之"的设想,完成从单相思到两情相悦的艺术跨越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情感发展始终约束在礼的范畴内,求不得时的焦虑以"悠哉悠哉"的含蓄方式表达,最终归宿仍是"琴瑟友之"的和谐境界,充分体现儒家"中和"诗教观。

关于《关雎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雎(jū)鸠、窈(yǎo)窕(tiǎo)、好逑(qiú)、荇(xìng)菜、芼(mào)

2. 文学常识:我国最早诗歌总集《诗经》首篇,"六义"中赋比兴手法典型范例

3. 核心意象:雎鸠(忠贞)、荇菜(追求过程)、琴瑟钟鼓(礼乐教化)

4. 情感主旨:表达健康真挚的婚恋观,体现"发乎情,止乎礼"的儒家伦理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窈窕:__________

(2)芼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娴静美好的样子

(2)择取,挑选

解析:需结合诗句具体语境理解,注意古今词义差异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琴瑟友之,钟鼓乐之"反映了怎样的婚姻观念?

答案:体现以礼乐文化为基础的婚姻观,强调两性关系应合乎礼仪规范,通过音乐和谐象征婚姻美满。

解析:需联系周代"婚礼用乐"的礼制背景作答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参差荇菜"三章复沓的艺术效果

答案:通过词语置换形成递进关系:"流之"-"采之"-"芼之"暗示感情发展阶段;重章叠句增强节奏感,深化主题表达。

解析:这是《诗经》典型的表现手法,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关雎》被列为《诗经》首篇的文化意义?

答案示例:体现儒家"正夫妇"的伦理观,将人伦之始的婚姻关系置于教化首要地位;反映周代"礼乐文明"对自然情感的规范与升华。

解析:需从文化史角度思考诗歌的经典化过程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