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齐桓晋文之事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齐桓晋文之事》是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政治的对话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解析,揭示孟子“保民而王”的思想内核,展现其雄辩艺术与仁政理想。
原文
《齐桓晋文之事》
(战国)孟子
齐宣王问曰:"齐桓、晋文之事,可得闻乎?"
孟子对曰:"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后世无传焉,臣未之闻也。无以,则王乎?"
曰:"德何如则可以王矣?"
曰:"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"
译文
齐宣王问道:"齐桓公、晋文公的霸业,能讲给我听吗?"
孟子回答:"孔子的门徒不谈论齐桓晋文之事,所以后世没有流传,我也未曾听闻。如果一定要说,那就谈谈王道吧。"
宣王问:"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称王天下?"
孟子答:"保护百姓而称王,就没有人能阻挡。"
注释
【齐桓晋文】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与晋文公,以武力称霸诸侯。
【仲尼之徒】孔子(字仲尼)的弟子,儒家学派崇尚王道而非霸道。
【保民】"保"有养护之意,体现孟子"民贵君轻"的政治主张。
【莫之能御】倒装句式,强调王道的不可抗拒性。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诸侯争霸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。此时齐国经邹忌改革国力强盛,齐宣王怀有称霸野心。孟子借对话引导宣王放弃霸道,转向"仁者无敌"的王道思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艺术:采用"问对体",通过层层设问展开论述,最终引出"保民而王"的核心观点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譬喻(后文以"衅钟"喻仁心)、排比("老吾老"等三句),形成磅礴气势。
3. 思想价值:首次系统提出"仁政"理论,主张"制民之产"的经济基础与"谨庠序之教"的道德教化。
4. 辩论技巧:以"以羊易牛"事例切入,肯定宣王有仁心,再引导其将仁心扩展至治国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的论辩艺术在本文达到极致。面对崇尚武力的齐宣王,他避开敏感的霸业话题,巧妙将对话导向王道讨论。通过"以羊易牛"的生活事例,证实人人皆有"不忍之心",为仁政学说建立人性基础。这种由小及大、由近及远的说理方式,既避免触怒君王,又使抽象理论具象可感,体现战国策士的智慧。
范文二
文中"保民"二字堪称文眼。与法家的"御民"、道家的"愚民"不同,孟子强调统治者对百姓的养护责任。他提出"明君制民之产,必使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"的具体方案,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政治纲领。这种民本思想虽未被战国君主采纳,却成为后世批判暴政的理论武器,至今仍具启示意义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注音:衅(xìn)钟、庠(xiáng)序、忖度(cǔn duó)
2. 通假字:"无以"通"无已","王"通"旺"
3. 特殊句式:"莫之能御"(宾语前置)、"臣未之闻也"(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)
4. 文学常识:孟子"四端说"(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)、王道与霸道区别
5. 核心意象:"牛"象征无辜百姓,"羽旄"代表君王威仪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保民而王:__________
(2)忖度:__________
答案:
(1)爱护百姓/使安定
(2)揣测、估量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孟子提出"老吾老以及人之老"的实质是什么?
答案:将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政治原则,主张统治者应以对待亲人的态度治理百姓,体现"推恩"思想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齐桓晋文之事》与《寡人之于国也》的论证方法异同
答案:同:均采用对话体;异:本文以事例引导,后者直接批评"狗彘食人食"的社会现象,后者批判性更强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缘木求鱼"比喻的妙处
答案:用爬树捉鱼的荒谬行为,比喻以武力称霸违背常理,化抽象说理为生动形象,增强说服力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"保民而王"思想,谈谈对现代治理的启示
答案示例:孟子的民本思想启示当代治理应以民生为本,政策制定需考虑百姓实际需求,这与"以人民为中心"的发展理念有内在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