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密《陈情表》原文翻译及赏析对照
《陈情表》是西晋文学家李密向晋武帝上书的奏章,以真挚情感和严密逻辑陈述不能应诏出仕的理由,被誉为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解读其忠孝两难全的深刻主题。
原文
臣密言: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。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;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祖母刘愍臣孤弱,躬亲抚养...
(全文按古籍排版保留段落与标点)
译文
臣李密启奏:臣因命运坎坷,早年遭遇不幸。出生六个月父亲去世,四岁时母亲改嫁。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,亲自抚养...
注释
【险衅】xǐn xìn:厄运。
【夙遭闵凶】sù zāo mǐn xiōng:早年遭遇忧患。
【见背】jiàn bèi:婉指长辈去世。
【愍】mǐn:同"悯",怜惜。
创作背景
公元267年,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。时年四十四岁的李密需奉养九十六岁祖母,遂以《陈情表》陈情拒诏。全文以"孝"为经,以"情"为纬,在政治高压下既保全气节又不失臣礼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艺术:采用"起承转合"四段式,先述身世之悲,次陈朝廷恩遇,再明忠孝两难,终求暂缓赴任。
2. 语言特色:骈散结合,27次以"臣"自称,18次尊称"圣朝",体现谦卑与智慧。
3. 情感表达:通过"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"等画面强化孤苦形象,以"乌鸟私情"喻孝道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情与理的辩证统一
《陈情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将私人情感纳入政治话语体系。李密将个体遭遇升华为"圣朝以孝治天下"的实践案例,既满足帝王的政治需求,又守护了传统士人的道德底线。文中"日薄西山"的比喻,既是祖母生命写照,也暗喻蜀汉故国的消亡,双层隐喻堪称绝妙。
范文二:骈文中的生命温度
在骈俪工整的句式下,藏着惊心动魄的生命体验。"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"的递进句式,与"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"形成回环,构建起生死相依的伦理关系。这种通过语言形式强化情感张力的手法,使应用文体获得了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险衅(xìn)、愍(mǐn)、逋(bū)慢、陨(yǔn)首
2. 文学常识:表体文特征、李密"蜀中才子"称号
3. 名句默写:"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""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"
4. 思想内涵:忠孝观在魏晋时期的特殊表现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
(1)夙遭闵凶:__________
(2)逋慢:__________
答案:
(1)早年遭遇忧患
(2)有意逃避,怠慢上命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乌鸟私情,愿乞终养"的修辞效果
答案:以乌鸦反哺喻人子孝道,化用《诗经》典故,使拒绝诏令的尖锐请求变得委婉动人,体现传统伦理对政治权力的柔性制约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陈情表》与诸葛亮《出师表》的情感基调
答案:《出师表》显老臣忧国之情,《陈情表》抒人子尽孝之志。前者慷慨沉雄,后者哀婉恳切,同属表文却因写作处境不同形成迥异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