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穿井得一人》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

《穿井得一人》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

时间:2025-09-01 20:00:02

《穿井得一人》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

《穿井得一人》是《吕氏春秋》中的一则寓言,通过挖井得人的荒诞故事,揭示谣言传播的危害。文章短小精悍,寓意深刻,对现代社会仍有警示意义。

原文

《穿井得一人》

宋之丁氏,家无井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"吾穿井得一人。"有闻而传之者:"丁氏穿井得一人。"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。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。丁氏对曰:"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于井中也。"

译文

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,家里没有水井,需要外出打水,经常要派一个人专门负责这件事。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,告诉别人说:"我挖井得到一个人。"有人听到后就传播说:"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。"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,最后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。宋国国君派人去问丁家。丁家回答说:"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,不是在井里挖到一个人。"

注释

1. 溉汲:打水。溉,浇水;汲,从井里打水。

2. 穿井:挖井。

3. 使:使用,这里指劳力。

4. 国人:指国都里的人。

5. 道:谈论。

6. 闻:听说。

7. 对:回答。

创作背景

《吕氏春秋》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,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。这则寓言出自《慎行论·察传》篇,意在告诫人们对待传言要谨慎考察,不可轻信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分析:全文仅80余字,却完整展现了谣言的产生、传播和澄清过程,结构紧凑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特色:语言简洁明快,对话生动,通过简单的语言对比展现谣言的荒谬性。

3. 思想内涵:揭示了"传言不可轻信"的道理,强调对信息要加以核实的重要性。

4. 艺术手法:运用夸张手法,通过"得一人"的歧义制造戏剧效果,增强讽刺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则寓言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谣言传播链条。从最初的"得一人之使"到"得一人于井中",语言的歧义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放大,最终演变成荒诞不经的谣言。作者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,生动展现了谣言传播的可怕力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故事最后通过国君的求证揭示了真相,这种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理性思考的推崇。

范文二

《穿井得一人》虽然篇幅短小,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观察。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语言传播中的失真现象,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展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过程。故事中"国人道之"的描写,揭示了群体传播的盲目性。而宋君的求证行为,则暗示了统治者应该具备的理性态度。这则寓言对当今网络时代的谣言传播仍具有警示意义。

关于《穿井得一人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溉(gài)、汲(jí)、穿(chuān)、使(shǐ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,属于先秦寓言

3. 知识要点:理解寓言的特点及本文的寓意

4. 意象意境: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揭示深刻道理

5. 知识全解: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,理解古今异义现象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溉:__________

(2)穿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浇水

(2)挖

解析: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,联系上下文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?

答:说明了传言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扭曲,告诫人们对传言要谨慎考察,不可轻信。

解析:要抓住"察传"这一核心主题,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穿井得一人》与《三人成虎》在主题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两则寓言都揭示了谣言传播的危害,但《穿井得一人》侧重语言歧义导致的误解,《三人成虎》则强调重复传播带来的信任危机。

解析:比较时要抓住各自的特点,分析其侧重点的不同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"在文中的作用。

答:这两句话展现了谣言传播的范围之广、影响之大,为下文宋君求证埋下伏笔,推动了情节发展。

解析:要注意分析句子在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将"穿井得一人"的故事运用于现代生活,可以说明什么现象?

答案示例:可以说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中常见的断章取义现象,告诫人们在转发信息时要核实真实性,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。

解析:联系现实时要抓住核心寓意,进行合理延伸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