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寒窑赋》完整版原文及赏析
《寒窑赋》是北宋名臣吕蒙正的一篇劝世名作,以自身经历揭示命运无常与人生智慧,语言质朴却蕴含深刻哲理。
原文
寒窑赋
北宋·吕蒙正
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
蜈蚣百足,行不及蛇;雄鸡两翼,飞不过鸦。
马有千里之程,无骑不能自往;人有冲天之志,非运不能自通。
……(全文较长,此处节选开篇部分)
译文
苍天会有难以预测的风云变幻,人生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灾祸或福分。
蜈蚣虽有百条腿,爬行却不如蛇快;公鸡生着双翅,飞翔远不及乌鸦。
骏马能驰骋千里,无人驾驭便难达目的地;胸怀壮志之人,若时运不济亦难施展抱负。
注释
旦夕祸福:旦,早晨;夕,傍晚。形容灾祸与福气可能突然降临。
蜈蚣百足:典出《庄子·秋水》,以生物特性喻各有所长所短。
千里之程:古代计量单位,一里约合今415米,此处极言距离之远。
冲天之志:化用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"燕雀安知鸿鹄之志",指远大抱负。
创作背景
吕蒙正少年时与母亲被逐出家门,栖身寒窑苦读,后三度拜相。此赋作于其晚年,以亲身经历阐释命运与努力的关系,既有劝诫后人之意,亦含对北宋初期社会流动的观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赋体排比句式,前半部分列举自然现象与历史典故,后半转向人生哲理,形成由物及人的逻辑链条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对比手法,如"蜈蚣百足"与"雄鸡两翼"的对照,增强说理的形象性。
3. 思想内涵:既承认命运的作用,更强调主观能动性,体现儒家"尽人事听天命"的辩证思想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寒窑赋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真实的人生体悟。吕蒙正以"寒窑"为喻,将个人苦难升华为普遍哲理。文中"马有千里之程"四句,通过动物与人的双重比喻,构建起命运与能力的辩证关系。这种源自底层的生活智慧,比纯粹说教更具说服力。
范文二
该赋在艺术表现上有三大特点:一是意象选取极具生活气息,如蜈蚣、雄鸡等常见动物;二是语言节奏明快,四六骈偶的运用使说理富有韵律;三是情感真挚,无居高临下的训诫,而是饱经沧桑者的肺腑之言。这种平实中见深刻的文风,正是宋代哲理文学的典型特征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吕蒙正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状元,三任宰相,是"寒窑宰相"典故原型。
关键字词:旦(dàn)夕、蜈蚣(wú gōng)、冲天(chōng tiān)之志。
核心意象:"寒窑"象征逆境,"千里马"喻指人才,"风云"暗喻世事无常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旦夕:__________
(2)自通:__________
答案:
(1)早晚,形容时间短暂
(2)自我实现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马有千里之程,无骑不能自往"揭示了什么道理?
答案:说明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,即使具备才能也需要外部机遇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寒窑赋》与《孟子·告子下》"故天将降大任"段在说理方式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都强调逆境磨炼的重要性;异:吕蒙正更多从命运无常角度立论,孟子则侧重主观修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