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自清《匆匆》课文原文及赏析
《匆匆》是朱自清1922年创作的散文诗,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时光流逝的怅惘,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。本文包含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理解其语言艺术与哲学内涵。
原文
匆匆
朱自清
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。但是,聪明的,你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——是有人偷了他们罢:那是谁?又藏在何处呢?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:现在又到了哪里呢?
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;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。在默默里算着,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;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,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,没有声音,也没有影子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。
译文
燕子飞走了,还会再回来;杨柳枯萎了,还能再返青;桃花凋谢了,仍会再绽放。可是,我们的时光为何永不回头?难道被人偷走了吗?是谁偷的?藏在哪里?或是它们自己逃走了?如今又在何方?
我不知生命还剩多少时光,只感到双手日益空虚。默算中,八千多个日夜已悄然流逝,如同针尖的一滴水落入大海,无声无息。想到此,我不禁冷汗涔涔,泪水涟涟。
注释
1. **头涔涔(cén)**:形容因焦虑而冒冷汗。
2. **泪潸潸(shān)**:泪水不断流淌的样子。
3. **针尖上滴水**:比喻时间流逝的微小与不可察觉。
4. **八千多日子**:指作者时年24岁,以天数计算的青春岁月。
创作背景
1922年,朱自清任教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,时值五四运动退潮期。知识分子普遍陷入迷茫,他借自然轮回与人生短暂的对比,表达对虚度光阴的焦灼。
作品解析
1. **结构**:以自然意象开篇,转入对时间的追问,结尾以具象动作收束,形成“物—理—情”的递进。
2. **语言**:善用排比(“燕子去了”“杨柳枯了”)、比喻(“针尖上滴水”),化抽象时间为可感形象。
3. **思想**:揭示时间单向性的残酷,呼吁珍惜生命,具有存在主义色彩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匆匆》的艺术魅力在于将哲学思考具象化。朱自清以“针尖滴水”的微观视角,映射时间浩渺,无声中凸显个体生命的渺小。结尾“头涔涔而泪潸潸”的生理反应,将抽象焦虑转化为身体语言,形成情感爆破点。这种“以形写神”的手法,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典范。
范文二
文中“偷”与“逃”的拟人化诘问,展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。当传统价值崩塌,新方向未明,时间成为最公正的审判者。朱自清用孩童般的天真发问,暗含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探索,这种天真与深刻的矛盾,正是其思想张力的来源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**字词读音**:涔(cén)、潸(shān)、确乎(hū)。
2. **文学常识**:朱自清代表作《背影》《荷塘月色》,散文风格“真挚清丽”。
3. **意象分析**:燕子、杨柳、桃花象征循环,反衬时间的线性不可逆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头涔涔:__________
(2)泪潸潸:__________
答案:
(1)因焦急而冒冷汗的样子
(2)泪水不断流淌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“八千多日子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答案:对青春流逝的惊觉与痛惜,量化时间凸显生命紧迫感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”的修辞效果。
答案:用夸张比喻强化个体时间的微不足道,与时间长河的永恒形成强烈对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