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盾《白杨礼赞》原文及赏析
《白杨礼赞》是现代作家茅盾的散文名篇,通过对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刻画,讴歌了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。文章以象征手法,将白杨树与抗日军民的形象融为一体,语言质朴有力,情感深沉炽热。
原文
白杨礼赞
茅盾
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,我赞美白杨树!
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,扑入你的视野的,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。
黄的是土,未开垦的处女土,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;绿的呢,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,是麦田。
和风吹送,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——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"麦浪",若不是妙手偶得,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。
黄与绿主宰着,无边无垠,坦荡如砥,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,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。
译文
白杨树确实非同寻常,我要歌颂白杨树!
汽车在辽阔无垠的高原上疾驰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绿交织的巨大地毯。
黄色的是土地,未经开垦的原始土壤,几十万年前由大自然的力量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表层;绿色的是人类劳动征服自然的成果,是麦田。
微风拂过,掀起层层绿色波浪——这时你会由衷赞叹古人创造的"麦浪"一词,若不是灵感突现,就必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。
黄绿两色主宰着大地,广阔无垠,平坦如磨刀石,若不是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提醒,你会忘记汽车正在高原上行驶。
注释
"黄绿错综":色彩对比鲜明,暗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。
"坦荡如砥":比喻地形平坦,砥指磨刀石。
"麦浪":古人创造的生动意象,表现风吹麦田的动态美。
"妙手偶得":指文学创作中的灵感迸发。
创作背景
1941年茅盾在新疆讲学期间,目睹西北高原上挺拔的白杨树,联想到抗战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,作者借物抒怀,表达对民族气节的礼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"总-分-总"布局,先点题后展开,最后升华主题。
2. 语言简洁有力,善用比喻和对比,如"黄绿错综""坦荡如砥"等。
3. 思想内涵深刻,将自然景物与民族精神完美结合。
4. 艺术特色鲜明,象征手法运用得当,白杨树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白杨礼赞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。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已不仅是自然植物,而是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。文章开篇直抒胸臆,以"不平凡"定义白杨,奠定赞美基调。随后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,烘托白杨树的生长背景,为后文的精神象征作铺垫。在描写手法上,作者善用对比,"黄"与"绿"的交替出现,暗示着自然与人文的对抗与融合。这种象征手法使作品超越了一般写景散文的局限,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。
范文二
从语言艺术角度看,《白杨礼赞》体现了茅盾散文的典型风格。文字简洁有力,句式长短相间,富有节奏感。如"黄的是土,未开垦的处女土"一句,定语后置的用法增强了语言的张力。对"麦浪"一词的评点,展现了作者对语言艺术的独到见解。文中多处使用比喻修辞,"坦荡如砥"等成语的化用,既准确生动又富有文化底蕴。这种质朴而精炼的语言风格,与文章歌颂的对象——质朴坚强的白杨树形成艺术上的呼应,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。
关于《白杨礼赞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礼赞(lǐ zàn)、错综(cuò zōng)、坦荡如砥(tǎn dàng rú dǐ)、妙手偶得(miào shǒu ǒu dé)
2. 文学常识:茅盾原名沈德鸿,代表作有《子夜》《林家铺子》等。
3. 艺术手法:象征、对比、比喻等修辞手法。
4. 意象意境:白杨树象征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。
5. 主题思想:歌颂抗日军民的顽强斗志和民族气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礼赞:__________
(2)错综:__________
答案:
(1)赞美歌颂
(2)交错综合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白杨礼赞》中白杨树象征什么?
答案:象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韧不拔、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,我赞美白杨树!"在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开篇点题,直抒胸臆,奠定全文感情基调。"实在"一词强调白杨树的非凡,为后文的象征意义作铺垫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白杨礼赞》与《荷塘月色》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。不同点:《白杨礼赞》偏重象征,语言刚健有力;《荷塘月色》注重意境营造,语言优美婉约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《白杨礼赞》中"黄绿错综"的象征意义?
答案:"黄"象征自然的力量,"绿"象征人类的劳动,二者的"错综"体现人与自然既对抗又和谐的关系,暗示民族精神需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