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原文及赏析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8 12:38:02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原文及赏析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是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中的经典篇章,阐述仁政与民心向背的辩证关系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揭示孟子的政治哲学内核。

原文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
孟子曰:
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

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

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

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译文

孟子说: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,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。

方圆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。

能包围攻打,必定有符合天时的条件;

然而不能取胜,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

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固锋利,粮食不是不充足;

守军却弃城逃跑,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

注释

【天时】指适宜作战的阴阳寒暑等自然条件

【地利】山川险阻、城池坚固等地理优势

【人和】人心归向,内部团结

【兵革】兵器与甲胄的统称,代指军备

【委而去之】弃城逃跑,委:放弃

艺术表现:通过递进对比,将抽象道理具象化,三重排比强化论证力度

创作背景

战国中期诸侯混战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。本文针对当时统治者迷信武力、忽视民心的现象,以攻城战例为喻,阐明"仁者无敌"的政治主张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先提出核心论点,再以攻城案例分层论证,最终归结于"人和"至上

2. 论证艺术:运用类比推理,将军事规律引申至治国之道,体现孟子善用生活事例说理的特点

3. 语言特色:排比句式增强气势,"非不...也"双重否定强化肯定意味

4. 思想价值:突破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战争观,提出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的普世真理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此章最见雄辩风采。开篇以"天时-地利-人和"三阶递降确立论点,随即用攻城战例进行实证分析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环而攻之"的细节描写,暗示围攻方已占天时却仍失败,自然引出"天时不如地利"的结论。第二层论证更具匠心,连用四个"非不"构成排比,极言守城条件优越,却因"委而去之"的结局反转,使"地利不如人和"的结论水到渠成。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,配合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,使抽象哲理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。

范文二

本文在军事案例中寄寓深刻的政治哲学。表面讨论攻城胜负要素,实则阐发治国根本。孟子将"人和"置于最高位阶,实则是其民本思想的战时投射。文中"委而去之"的细节尤具深意,暗示再坚固的城防也抵不住民心离散。这种将军事胜负与政治得失相联系的思维,超越了同时代兵家单纯强调战术的局限。四个"非不"的排比,在语法上形成铜墙铁壁般的防御意象,却最终被"人和"因素轻易瓦解,这种强烈反差构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。

关于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

郭(外城) 环(包围) 兵革(武器装备) 委(抛弃)

2. 文学常识:

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体现孟子"仁政""民贵君轻"思想

3. 论证方法:

类比论证、对比论证、例证法综合运用

4. 名句理解:

"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"的递进关系及现实意义

5. 思想内涵:

民心向背对政权存亡的决定性作用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环而攻之:__________

(2)兵革非不坚利也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包围

(2)武器装备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孟子通过攻城案例想说明什么道理?

答案:论证施行仁政赢得民心才是治国根本,军事优势和物质条件不能保证政权稳固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连用四个双重否定排比句,极言守城条件完备,与"委而去之"形成强烈反差,突出"人和"的决定性作用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孟子"得道多助"与孔子"为政以德"思想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都强调道德在治国中的核心地位;异:孟子更侧重民心向背的具体表现,孔子更注重统治者自身修养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"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"的当代价值。

答案示例:现代社会治理同样需要以民为本,政策制定应顺应民意。企业经营管理中,员工凝聚力比硬件条件更重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