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高中《劝学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高中《劝学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28 15:00:03

高中《劝学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《劝学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经典名篇,以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逻辑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与持久积累的意义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荀子思想的核心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劝学

[战国]荀子
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
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

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

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

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
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
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
译文

君子说:学习不可停止。

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,

冰由水凝结却比水更寒冷。

木材笔直符合墨线,煣烤成车轮后,弯曲能符合圆规。

即使再经暴晒,也不会恢复挺直,这是煣烤的工艺所致。

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则直,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则锋利,

君子广博学习并每日反省,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失。

注释

学不可以已:已(yǐ),停止。开篇点明终身学习的主旨。

青取之于蓝:蓝,蓼蓝草。通过染色工艺的递进,比喻学习使人超越本源。

輮以为轮:輮(róu),用火烘烤木材使其弯曲。暗喻后天改造的重要性。

金就砺则利:砺(lì),磨刀石。强调实践磨练的必要性。

参省乎己:参(cān),检验;省(xǐng),反省。体现儒家"内省"的修养方法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后期社会动荡,诸子百家争鸣。荀子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,主张"性恶论",认为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改造本性。此文针对当时贵族子弟懈怠学风而作,带有鲜明的现实批判色彩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先立论后喻证,最终回归道德实践,逻辑环环相扣。

2. 语言艺术:连续使用五个工整的比喻句,形成排比气势,化抽象道理为具体可感的形象。

3. 思想内核:突破孔子"生而知之"的观点,提出"学而知之"的进步认识论,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决定性作用。

4. 历史影响:文中的"青出于蓝""锲而不舍"等表述成为后世常用成语,奠定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荀子以工匠改造自然物的过程喻示人性塑造的可能。木材从"直中绳"到"曲中规"的转变,揭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,而是对原始状态的彻底重构。这种类比将哲学思辨转化为生活经验,使"性恶可化"的主张获得直观说服力。尤其"不复挺"三字,暗示教育效果的不可逆性,强化了劝学的紧迫感。

范文二

文中对比喻的选择颇具匠心。前三个比喻(青蓝、冰水、木轮)侧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,后两个比喻(木绳、金砺)突出标准与工具的作用。这种递进式论证既展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,又暗合"外铄内化"的学习规律。末尾"知明行无过"的结论,将认知与实践统一,显示出荀学"知行合一"的雏形。

关于《劝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輮(róu)、砺(lì)、省(xǐng)、槁暴(gǎo pù)

文学常识:荀子属战国儒家学派,与孟子"性善论"对立,著作《荀子》共32篇。

核心观点:强调后天学习与环境改造,提出"化性起伪"的教育观。

修辞特色:排比论证、连锁比喻、正反对比相结合的说理方式。

名句默写:"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""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"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学不可以已:__________

(2)金就砺则利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停止

(2)接近磨刀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木受绳则直"与"金就砺则利"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?

答案:说明客观标准与外在磨练对塑造品性的决定性作用,强调学习需要规范引导与实践检验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荀子《劝学》与《论语》中"学而时习之"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都强调学习的持续性。异:荀子侧重改造本性的强制过程,孔子侧重愉悦体验的自然积累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"的句式特点。

答案:使用递进式谓语结构,"博学"与"参省"形成行为闭环,"日"字突出持续性的时间要求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代教育谈谈"青出于蓝而胜于蓝"的现实意义。

答案示例:揭示教育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,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现超越,符合当代创新人才培养理念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