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鸿门宴》原文及赏析及译文

《鸿门宴》原文及赏析及译文

时间:2025-08-28 16:45:01

《鸿门宴》原文及赏析及译文

《鸿门宴》是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经典片段,生动再现了楚汉争霸前夕的历史转折点。文章通过戏剧性场景和人物对话,揭示了项羽的政治失误与刘邦的隐忍智慧,成为后世研究权力斗争的重要文本。以下内容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历史名篇。

原文

《鸿门宴》(节选)

司马迁

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,至鸿门,谢曰:"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,得复见将军于此。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有郤。"

项王曰:"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;不然,籍何以至此。"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

译文

刘邦次日带着百余名骑兵到鸿门拜见项羽,致歉说:"我与将军合力攻秦,您在河北作战,我在河南作战,没想到能先入关灭秦,在此地再见将军。如今有小人挑拨,使将军与我产生隔阂。"

项羽回答:"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,否则我怎会如此。"项羽当日便留刘邦宴饮。

注释

【戮力】lù lì:合力。

【郤】xì:通"隙",隔阂。

【不自意】没料想到。"意"作动词体现刘邦的谦逊姿态。

艺术表现:刘邦以退为进的说辞,与项羽直白暴露内应的对比,凸显二人性格差异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206年,刘邦先入咸阳却被迫退军霸上。项羽率四十万大军进驻鸿门,范增识破刘邦野心,策划在宴会上刺杀。此时楚汉力量悬殊,司马迁通过这场暗流汹涌的宴会,预示了项羽失天下的关键转折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以"宴饮"为框架,通过座次安排(项东刘西)、舞剑事件等细节制造张力。

2. 语言艺术:人物对话极具个性,项羽的直率与刘邦的圆滑形成鲜明对照。

3. 思想内涵:揭示"性格决定命运"的历史规律,展现司马迁对悲剧英雄的复杂态度。

范文一

《鸿门宴》最精彩处在于将政治博弈具象为宴会礼仪。项羽安排项伯与刘邦结为姻亲,却仍坚持"东向坐"的主位,暴露其政治幼稚。范增"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"的细节,将谋士的焦虑与君主的优柔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司马迁用"项庄舞剑"的戏剧性场景,将暗杀阴谋转化为视觉符号,这种以具象写抽象的笔法,成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从人物塑造看,司马迁通过对比手法强化悲剧意味。项羽对告密者曹无伤的轻易出卖,与刘邦"立诛杀曹无伤"的果断形成强烈反差。樊哙"带剑拥盾入军门"的勇猛,实则是刘邦集团凝聚力的外化。这些细节暗示:项羽失去的不仅是谋士范增,更是整个政治集团的信任基础。这种通过次要人物反衬主要人物的写法,体现了《史记》"互见法"的高超运用。

关于《鸿门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戮力(lù lì)、郤(xì)、玉玦(jué)、瞋目(chēn mù)

文学常识:纪传体通史、《史记》"无韵之离骚"评价

意象分析:"彘肩"象征勇武,"玉玦"暗示决断,"东向座"体现尊卑

知识全解:楚汉战争时间线、鸿门宴地理位置、项氏集团构成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戮力攻秦:__________

(2)目眦尽裂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合力

(2)眼眶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樊哙闯帐的举动反映了什么?

答案:体现刘邦集团的高度团结,通过勇武形象反衬项羽对内部掌控力的缺失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鸿门宴》与《荆轲刺秦王》的场面描写差异

答案:前者通过礼仪细节展现心理博弈,后者侧重动作描写;同属《史记》刺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