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高》原文及赏析
杜甫《登高》被誉为"七律之冠",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所见所感,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身世飘零的悲怆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首千古名作的艺术魅力。
原文
《登高》
唐·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译文
秋风猛烈,天空高远,猿猴的啼叫声显得格外悲凉。
江水清澈,沙洲雪白,鸟儿在空中盘旋飞翔。
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,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流而来。
漂泊万里,作客他乡,面对秋景更添悲凉;一生多病,今日独自登上高台。
时世艰难,愁苦使白发越来越多;穷愁潦倒,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。
注释
渚(zhǔ):水中的小块陆地。
萧萧:象声词,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。
百年:指一生。
艰难:既指个人生活困顿,也暗指国家动荡。
潦倒:颓丧失意。
新停:最近停止。杜甫因病戒酒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秋,杜甫时年五十六岁,漂泊在夔州。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,但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强大,国家局势动荡。诗人年老多病,生活困顿,壮志难酬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严谨:全诗四联八句,对仗工整,符合律诗规范。
2. 意境开阔:前两联写景,后两联抒情,情景交融。
3. 情感深沉: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国家命运之忧紧密结合。
4. 语言精炼:用"万里""百年"等词扩展时空维度,增强感染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登高》被誉为杜甫七律的巅峰之作。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但景中含情,情中有景。诗人以"风急天高"开篇,立即营造出肃杀悲凉的氛围。"猿啸哀"既写实景,又暗喻诗人内心的悲苦。后四句直抒胸臆,"万里悲秋"道尽漂泊之苦,"百年多病"写尽人生坎坷。尾联"艰难苦恨"四字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融为一体,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。
范文二
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统一。全诗对仗工整,音律和谐,却毫无雕琢之感。诗人以"无边落木"对"不尽长江",以"万里悲秋"对"百年多病",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,又抒发了人生的感慨。"繁霜鬓"与"浊酒杯"两个细节,生动刻画了诗人穷愁潦倒的形象。杜甫将个人遭遇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,使这首诗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。
关于《登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杜甫,字子美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并称"李杜",其诗被称为"诗史"。
2. 重点字词:渚(zhǔ)、萧萧、百年、艰难、潦倒。
3. 艺术特色:情景交融、对仗工整、意境开阔、情感深沉。
4. 思想内容:抒发漂泊之苦、身世之悲,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渚清:__________
(2)萧萧:__________
答案:
(1)水中的小块陆地显得清澈
(2)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年老多病的悲凉心境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"的艺术特色。
答案: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手法,描绘出秋日萧瑟壮阔的景象。"无边"与"不尽"形成空间上的延伸感,"萧萧"与"滚滚"增强了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力,既写景又抒情,为后文抒发感慨作铺垫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杜甫《登高》与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。
答案:杜甫《登高》抒发的是年老多病、漂泊无依的悲凉;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则表现的是遇赦后的轻松愉快。前者沉郁顿挫,后者豪放飘逸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"的现实意义?
答案:这两句诗启示我们,在人生困境中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即使生活艰难,也要积极面对,不能沉溺于消极情绪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