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荔枝蜜》原文及赏析

《荔枝蜜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28 15:30:01

《荔枝蜜》原文及赏析

杨朔的《荔枝蜜》以细腻笔触描绘岭南风物,通过蜜蜂采蜜的日常场景,抒发生命奉献的哲思。文章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展开分析,帮助读者理解散文的深层意蕴。

原文

《荔枝蜜》

杨朔

花鸟草虫,凡是上得画的,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。

蜜蜂是画家的爱物,我却总不大喜欢。

今年四月,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。

那里四围是山,环抱着一潭春水。

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,偶尔倚着楼窗一望,奇怪啊,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,一重一重的,起伏不断?

第二天清早,我才知道那些小山原来是荔枝林。

译文

花鸟草虫这些能入画的事物,通常都令人心生喜爱。

蜜蜂常被画家描绘,但我一直不太欣赏。

今年四月,我暂居广东从化温泉数日。

此地群山环绕,一泓春水静卧其中。

初到那夜天色阴沉,偶然凭窗远眺,竟见楼前突兀涌现重重黑黝小山,连绵起伏。

次日拂晓方知,那原是成片的荔枝林。

注释

"黑黝黝":形容荔枝林在夜色中的浓密深沉,音yǒu。

"一重一重":叠词强化视觉层次感,展现荔枝林的广袤。

艺术表现:通过视觉错觉设置悬念,由误解到解惑形成叙事张力。

情感线索:开篇"不喜欢"的铺垫,与后文对蜜蜂态度的转变形成对照。

创作背景

1961年杨朔赴广东疗养期间创作。此时新中国面临经济困难,作家通过歌颂劳动者奉献精神,呼应时代对艰苦奋斗的呼唤。岭南独特的自然景观为其提供了创作素材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欲扬先抑手法,从对蜜蜂的偏见写到对其奉献精神的礼赞

2. 语言特色:白描中见诗意,"环抱春水"等短语简练而富有画面感

3. 思想内核:借物喻人,将蜜蜂采蜜与农民劳作相类比,讴歌平凡中的伟大

4. 艺术创新:突破传统咏物散文模式,在生活细节中发掘深刻哲理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荔枝蜜》最动人处在于情感转折的自然而然。作者起初直言不喜蜜蜂,这种坦诚为后文的顿悟埋下伏笔。当目睹蜜蜂"渺小却精勤"的采蜜场景,特别是得知工蜂生命仅月余仍不辍劳作时,文字间涌动着近乎宗教般的敬畏。这种情感升华不是概念的灌输,而是通过"荔枝林—蜂蜜—养蜂人"的观察链条逐步完成,最终凝结为"酿造最甜生活"的哲学领悟。

范文二

杨朔将岭南风物转化为精神符号的功力令人叹服。文中荔枝蜜既是具体物产,又是劳动成果的象征。琥珀色的蜂蜜在视觉上连接着金黄的荔枝花与黝黑的蜂群,构成完整的意象系统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蜜蜂振翅声的描写——"嗡嗡地响着翅膀,带着生气",这种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生命力的视觉呈现,使微小生物焕发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光芒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黝(yǒu)黑、啖(dàn)蜜、蠕(rú)动、疙(gē)瘩(da)

2. 文学常识:杨朔"诗化散文"主张,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散文三大家

3. 意象体系:荔枝蜜(劳动结晶)、蜂箱(集体象征)、养蜂人(劳动者缩影)

4. 艺术手法:托物言志、细节白描、情感抑扬法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啖蜜"在文中的含义

答案:品尝蜂蜜,暗指体验劳动成果的美好

解析:动词"啖"本义为吃,此处带有品味、享受的深层意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蜜蜂是在酿蜜,又是在酿造生活"的哲理内涵

答案:揭示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,将物质生产提升至生命意义的高度

解析:双关修辞使"酿蜜"从具体劳动升华为人生境界的塑造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荔枝蜜》与秦牧《土地》的抒情方式差异

答案:杨朔通过个人体验的转变抒情,秦牧借助历史典故展开宏大叙事

解析:同属岭南作家,杨朔更重微观感悟,秦牧偏重文化沉思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多可爱的小生灵啊"在全文中的作用

答案:标志情感转折的关键句,直抒胸臆的感叹奠定抒情基调

解析:"小生灵"称谓体现态度转变,感叹词强化情感冲击力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荔枝蜜》论述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

答案示例:文中蜜蜂体微而德馨,揭示伟大孕育于平凡坚持中。当代青年当如蜜蜂,在点滴积累中成就人生价值。

解析:需抓住"渺小躯体"与"崇高精神"的对比展开论述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