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童趣》原文及赏析
《童趣》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趣事的散文名篇,以白描手法展现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世界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及多层次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文言字词、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。
原文
《童趣》
清·沈复
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明察秋毫。
见藐小之物,必细察其纹理,故时有物外之趣。
夏蚊成雷,私拟作群鹤舞空。
心之所向,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。
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
又留蚊于素帐中,徐喷以烟,使之冲烟而飞鸣,作青云白鹤观。
果如鹤唳云端,怡然称快。
译文
我回忆童年时,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,连最细微的东西也能看清。
见到微小的事物,总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,因此常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。
夏天蚊子嗡嗡如雷鸣,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。
心里这么想着,眼前就真的出现千百只鹤。
仰头看得太久,脖子都僵硬了。
又把蚊子留在白帐中,慢慢用烟喷它们,看它们冲烟飞鸣,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。
果然像鹤在云间鸣叫,令人愉悦畅快。
注释
【张目对日】睁大眼睛直视太阳,表现儿童好奇心。
【物外之趣】超越事物本身的趣味,体现想象力的解放。
【项为之强(jiāng)】脖子因此僵硬,"强"通"僵"。
【鹤唳(lì)】鹤的鸣叫声,此处将蚊鸣艺术化处理。
【素帐】白色蚊帐,成为儿童游戏的舞台布景。
创作背景
沈复写作《浮生六记》时年近四十,其中《闲情记趣》一章专记生活雅趣。此文作于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,作者经历家道中落后,借童年回忆寄托对纯真状态的向往。清代文人流行"性灵说",主张表现真情实感,这种思潮直接影响本文创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按"总起—分述"展开,先概括童年观察力,再具体描写"观蚊如鹤"的典型事例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"张""拟""观""喷"串联动作链条;"鹤唳云端"将听觉视觉通感化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儿童"以我观物"的认知特点,暗含成人世界想象力退化的遗憾。
4. 表现手法:白描中融入夸张(夏蚊成雷)、比喻(群鹤舞空)的修辞组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童趣》最动人处在于构建双重视角:成人回忆的理性与儿童体验的感性交织。文中"私拟""心之所向"等心理描写,精确捕捉儿童将主观想象投射于客观世界的认知特征。当四十岁的沈复写下"项为之强"的细节时,不仅复现童年游戏场景,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对那份专注力的珍视。这种跨越时空的自我对话,使散文具有心理学与美学的双重深度。
范文二
沈复用"素帐"作舞台、"烟"为特效,将简陋环境转化为艺术现场。这种转化依赖两种能力:一是儿童特有的"泛灵论"思维,将蚊子人格化为鹤;二是文人审美素养,把生活场景诗意化。文中"青云白鹤"的意象组合,既符合《相鹤经》"鹤鸣于九皋"的传统意象,又创新性地与市井生活结合,体现雅俗交融的美学追求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强(jiāng通"僵")、唳(lì)、藐(miǎo)
2. 文学常识:沈复与《浮生六记》的"忆语体"散文特征
3. 艺术手法:通感("鹤唳云端"将听觉视觉化)、虚实结合(蚊与鹤的意象转换)
4. 核心意象:"青云白鹤"象征高洁志向与自由精神
5. 主旨理解:通过童年游戏探讨想象力对认知世界的重要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明察秋毫:__________
(2)私拟:__________
答案:
(1)形容视力极好,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
(2)暗自比拟
解析: "秋毫"典出《孟子》,此处需结合上下文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"物外之趣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追求?
答案: 主张超越事物表象,通过艺术想象获得精神愉悦,反映文人"格物致趣"的生活态度。
解析: 需联系明代性灵派"独抒性灵"的文学主张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 分析"徐喷以烟,使之冲烟而飞鸣"的动作描写效果。
答案: "徐喷"的从容与"冲烟"的动态形成节奏对比,既展现儿童游戏的仪式感,又通过烟雾营造朦胧诗境。
解析: 注意动词选择的精确性与画面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