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菊内留香》金银花原文及赏析
本文围绕清代诗人袁枚的咏物诗《菊内留香》展开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度解析,揭示诗中金银花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意趣。
原文
《菊内留香》
【清】袁枚
金银铸就小玲珑,
半吐幽香半掩风。
莫道此花偏爱暖,
秋来犹自傲霜中。
译文
金银般的花朵精巧玲珑,
花香若隐若现随风浮动。
莫说这花只贪恋温暖,
深秋时节仍笑对寒霜。
注释
【金银铸就】比喻金银花黄白相间的色泽,"铸"字赋予金属质感。
【小玲珑】"玲珑"(líng lóng)形容花形精巧,呼应前句"金银"的贵重意象。
【傲霜中】"傲"为诗眼,拟人化表现花的坚韧品格,暗含士人气节。
典故:末句化用陶渊明"采菊东篱下"的隐逸情怀,但更强调积极抗争精神。
创作背景
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,袁枚隐居随园期间所作。时年57岁的诗人通过观察园中金银花,将晚年对生命韧性的思考融入咏物。此诗收录于《小仓山房诗集》,体现其"性灵说"主张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状物,后两句言志,遵循"起承转合"传统。
2. 语言:善用矛盾修辞,"半吐/半掩"形成张力,"爱暖/傲霜"构成转折。
3. 思想:突破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套路,赋予平凡植物人格化的精神高度。
4. 艺术:通感手法将视觉(金银)、嗅觉(幽香)、触觉(霜)交融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袁枚此诗最妙处在矛盾美的营造。首句"金银铸就"显其贵,"小玲珑"见其微,大小对比中暗藏乾坤。三句"偏爱暖"是世俗认知,四句"傲霜中"乃精神真相,这种认知反转正是性灵诗派的典型手法。诗人通过金银花揭示:真正的生命力往往存在于被忽视的平凡中。
范文二
诗中"傲霜"意象值得玩味。不同于传统咏菊诗的隐逸基调,袁枚笔下的金银花具有主动抗争意识。这种精神与其晚年处境形成互文——辞官归隐的诗人,恰似秋日里倔强开放的花朵。末句"犹自"二字尤其精警,既有时间上的延续性,更含精神上的独立性,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玲珑(líng lóng)、缘(yuán)、铸(zhù)
2. 文学常识:袁枚"性灵说"三要素(真性情、新意象、活语言)
3. 艺术手法:通感、拟人、矛盾修辞的复合运用
4. 意象体系:金银(物质)-幽香(精神)-霜(困境)的象征链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铸就:__________
(2)犹自:__________
答案:
(1)塑造形成(强调人工匠心)
(2)仍然保持(突出时间延续)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莫道此花偏爱暖,秋来犹自傲霜中"表达了什么哲理?
答:揭示表象与本质的差异,赞美在逆境中坚守本真的品格。表层写花不畏寒霜,深层喻人应保持精神独立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陆游《咏梅》在托物言志方面的异同
答:同:均通过植物意象寄托人格理想。异:陆游强调"零落成泥碾作尘"的牺牲精神,袁枚侧重"傲霜"的生存智慧,体现宋明理学与清代性灵说的思想差异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"傲霜中"的现代意义
答案示例: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,"傲霜"精神启示我们:既要适应环境变化,又要守住核心价值,这种柔韧性的生存智慧比硬性对抗更具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