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《陈情表》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
《陈情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呈递给后主刘禅的奏章,以恳切言辞陈述北伐的必要性与个人忠诚。本文提供全文解析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篇兼具政治智慧与文学价值的经典。
原文
陈情表
诸葛亮
臣亮言: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译文
臣诸葛亮启奏: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益州人力疲惫,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但侍卫大臣在朝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疆场舍生忘死,都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向陛下报答这份恩情。
实在应当广开言路听取意见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们的勇气,不该随便看轻自己,说话不合道理,从而堵塞忠言进谏的途径。
注释
崩殂(cú):帝王死亡的特称。
疲弊:人力物力困乏。
开张圣听:扩大皇帝的听闻范围,指广纳谏言。
引喻失义:说话不合道理,比喻不当。
首段以"危急存亡"奠定全文基调,通过先帝创业未竟与当下困局对比,凸显北伐必要性。
创作背景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。当时蜀汉国力薄弱,后主刘禅宠信宦官。诸葛亮上表既为请求出兵许可,亦含规劝君主之意。表中十三次提及"先帝",以父子情谊强化说服力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先陈局势之危,次析内外之忠,终明北伐之需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偶句式如"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",增强节奏感。
3. 思想内涵:体现儒家"忠孝"观念,将政治诉求融入情感表达。
4. 修辞特色:多处使用顶针手法,如"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",形成语义递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陈情表》最动人处在于政治公文中的情感张力。诸葛亮以"臣"自称凡二十三次,在严谨的奏章格式中注入私人情感。当写到"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"时,忠君与报恩的双重情感形成共振。这种将政治理性与人性温度完美融合的写作艺术,使冰冷的奏章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。
范文二
表中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八字,浓缩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品格。诸葛亮通过三层递进达成说服效果:先论形势危急,再证群臣可用,最后表明自身决心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刘禅的劝谏方式——不用训诫口吻,而以"不宜妄自菲薄"的委婉表达,展现高超的政治智慧。这种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的表达艺术,值得后世公文写作借鉴。
关于《陈情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
崩殂(cú):帝王之死
疲弊:困顿衰弱
恢弘:发扬扩大
妄自菲薄:过分看轻自己
文学常识
1. 表: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的奏章文体
2.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代表作
3. 与《出师表》并称"前后出师表"
意象意境
"危急存亡之秋"构建紧迫氛围
"鞠躬尽瘁"塑造忠臣意象
"报先帝忠陛下"体现双重忠诚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恢弘:__________
(2)妄自菲薄:__________
答案:
(1)发扬扩大
(2)过分看轻自己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"在全文中的作用?
答:开篇点明国家严峻形势,为后文提出北伐主张奠定基础,同时营造紧迫感以引起君主重视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陈情表》与李密《陈情表》在写作目的上有何不同?
答案:诸葛亮旨在请求北伐并劝谏君主,展现政治抱负;李密为辞官奉养祖母,突出孝道亲情。前者重国事,后者重家事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表达效果。
答:八字誓言凝练有力,通过极端化表达强化决心,既表明个人态度,又暗含对君主的激励,成为千古忠臣典范语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