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原文及赏析
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,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学与哲学的智慧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解析,揭示其核心思想与艺术特色。
原文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第一》
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子万民,养百姓,而收其租税。余哀其不给,而属有疾病。
岐伯答曰:夫盐之味咸者,其气令器津泄;弦绝者,其音嘶败;木敷者,其叶发。
译文
黄帝向岐伯问道:我养育万民,管理百姓,征收他们的租税。我怜悯他们生活困苦,又时常遭受疾病困扰。
岐伯回答说:盐的味道咸,会使容器渗出水汽;琴弦断裂,声音就会嘶哑;树木枯萎,叶子就会凋落。
注释
【九针十二原】指古代九种针具和十二经脉原穴。
【属】音zhǔ,连续不断的意思。
【敷】通"腐",指树木枯朽。
此段运用类比手法,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人体病理变化,体现"天人相应"的医学观。
创作背景
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,托名黄帝与岐伯对话。当时社会动荡,疾病流行,医家总结实践经验,融合阴阳五行学说,构建系统医学理论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问答体,层次分明,由表及里。
2. 语言风格:简洁凝练,善用排比与比喻。
3. 核心思想:提出"上工治未病"的预防医学理念。
4. 艺术特色:将抽象医理具象化,增强说理效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灵枢》的对话体例并非简单记录,而是精心设计的教学范式。黄帝以统治者身份提问,体现医道关乎国计民生;岐伯用生活现象作答,展现深入浅出的教学智慧。"盐咸器泄"等比喻,将无形的气机变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象,这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,成为中医理论的鲜明特色。
范文二
文中三个排比句构成递进式论证结构。从无机物的盐,到人造物的琴,再到有机物的树,观察范围逐步扩大,最终指向人体病理规律。这种由物及人的推理方式,既符合认知逻辑,又暗合"道法自然"的哲学主张,彰显古代医家对普遍规律的深刻把握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我国现存最早医学典籍,与《素问》合称《黄帝内经》
2. 关键字词:属(zhǔ)、敷(通"腐")、津泄(渗出)
3. 核心思想:天人相应、治未病、整体观念
4. 表现手法:类比论证、排比句式、对话体例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属有疾病:__________
(2)木敷者:__________
答案:
(1)连续不断
(2)枯朽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盐之味咸"三句说明了什么医学观点?
答:通过自然现象类比,说明人体病理变化有其内在规律,体现"司外揣内"的诊断思想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灵枢》与《伤寒论》在论述方式上有何不同?
答案:《灵枢》侧重理论构建,善用哲学类比;《伤寒论》注重临床实践,多用方证对应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弦绝者,其音嘶败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以琴弦断裂比喻人体机能失调,化抽象为具体,生动阐明"形坏则神去"的生理病理关系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上工治未病"的现代意义?
答案示例: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健康理念,启示现代医学应重视健康管理而非仅关注疾病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