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深不可测》金银花原文及赏析阅读
本文围绕宋代诗人苏轼的经典诗作《金银花》,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鉴赏进行系统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与美学价值。
《金银花》苏轼
金英翠蔓绕云栽,
不与群芳斗艳开。
夜静风清香自远,
月明露冷影徘徊。
译文
金色的花朵缠绕翠绿藤蔓生长在高处,
不屑与寻常花卉争奇斗艳。
夜深风静时香气传得更远,
月光下带着寒露的身影独自摇曳。
注释
【金英】金色花朵,特指金银花
【翠蔓(cuì màn)】青绿色的藤蔓
【云栽】形容生长在高处,如云端
【影徘徊】月光下花影摇曳的动态描写
创作背景
元丰五年(1082年)苏轼贬居黄州期间,在东坡雪堂栽种金银花时所作。此时诗人经历"乌台诗案"打击,借物言志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写形,后两句写神,形成由实到虚的递进
2. 语言特色:"绕""斗""传""徊"四个动词的精准运用
3. 思想内涵:以金银花喻示文人孤高品格与精神超越
4. 艺术手法:视觉(金翠)、嗅觉(清香)、触觉(露冷)的多感官描写
范文一
苏轼笔下的金银花被赋予人格化特征。首句"绕云栽"的意象构建出超凡脱俗的空间感,与次句"不斗艳"形成品格宣言。后两句通过时空转换展现物性升华:从白昼的视觉存在转为夜间的气味弥漫,最终在月露中完成精神投射。这种"物-我-境"的三重转化,正是宋代咏物诗"格物致知"的典型体现。
范文二
诗中暗含双重对比结构。植物学上金银花确有昼夜形态差异,苏轼巧妙化用这一特性:白日里收敛锋芒的静态存在,到夜间却成为香气的主导者。"影徘徊"的拟人化处理,既符合藤本植物特性,又暗喻贬谪文人的孤独身影。这种将自然属性与生命体验相结合的写法,展现出作者"随物赋形"的创作智慧。
关于《金银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蔓(màn)、徊(huái)、缘(yuán)
2. 文学常识:苏轼"黄州时期"创作特征
3. 艺术手法:托物言志、多感官描写
4. 意象体系:金银花-孤高士人、月露-清冷环境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云栽:__________
(2)徘徊:__________
答案:
(1)形容生长在高处
(2)来回移动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不与群芳斗艳开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?
答:表现诗人不随流俗、坚守高洁品格的精神追求,暗含对政治倾轧的疏离态度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金银花》与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
答案:两首都用托物言志手法,苏诗侧重空间意象营造,陆词强调环境对比。苏诗"清香自远"突出内在修养,陆词"零落成泥"强调外在坚守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月明露冷影徘徊"的艺术效果
答案:通过视觉(月)、触觉(冷)、动态(徊)的多维描写,营造孤寂清冷的意境,花影的拟人化处理深化了物我交融的抒情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