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二《论语十二章》翻译及原文及赏析
《论语十二章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,选自儒家经典《论语》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赏析,帮助读者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与语言艺术。
原文
《论语十二章》
作者:孔子及其弟子
子曰:"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"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
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曾子曰:"吾日三省吾身。"
为人谋而不忠乎?
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
传不习乎?
译文
孔子说:"学习后按时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"
"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高兴吗?"
"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,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?"
曾子说:"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。"
"为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?"
"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?"
"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实践?"
注释
说(yuè):通"悦",愉快。
愠(yùn):恼怒,怨恨。
三省(xǐng):多次反省。"三"表多次。
忠:尽心竭力。
信:诚实守信。
创作背景
《论语》成书于战国初期,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提出"仁"的思想体系,试图重建社会秩序。十二章选录了关于学习、交友、修身等方面的重要论述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语录体形式,短小精悍,每章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。
2. 语言特色:多用反问句式,增强说服力;语言质朴却内涵深刻。
3. 思想内涵:强调学习与实践结合、自我反省、诚信待人等儒家核心价值。
4. 艺术手法:善用排比、对偶等修辞,如"学而时习之"三问形成递进关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论语十二章》展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。"学而时习之"强调学习与实践的辩证关系,反对死记硬背;"有朋自远方来"体现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;"人不知而不愠"则彰显了君子的精神境界。三句层层递进,从治学方法到为人之道,构建了完整的修身体系。
范文二
曾子"三省吾身"的修养方法具有永恒价值。三个反问分别指向社会责任、人际关系和知识传承,构成了儒家"修齐治平"的基础。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,既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,也反映了儒家"反求诸己"的思维方式。通过日常反省实现人格完善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关于《论语十二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说(yuè)、愠(yùn)、省(xǐng)、忠、信
文学常识:
1. 《论语》是语录体散文,儒家"四书"之一
2. 孔子名丘字仲尼,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
3. 曾子名参,孔子晚年弟子,《大学》作者
知识要点:
1. 儒家"五常"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
2. "学而时习之"体现的知行合一思想
3. "三省吾身"的修身方法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不亦说乎:__________
(2)吾日三省吾身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通"悦",愉快
(2)反省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人不知而不愠"体现了怎样的君子品格?
答案:体现了君子宽容大度、不因外界评价影响内心修养的品格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学而时习之"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。
答案:使用反问句式,增强语气,突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,引发读者思考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论语》与《孟子》语言风格的异同。
答案:《论语》简约含蓄,《孟子》雄辩滔滔;前者重启发,后者重论证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将"三省吾身"应用于现代学习生活?
答案示例:每日反思学习计划是否完成、与同学合作是否诚信、所学知识是否消化吸收,培养自律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