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仲淹《观潮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本文解析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七言绝句《观潮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度鉴赏,展现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象与诗人的家国情怀。
原文
《观潮》
范仲淹
海面雷霆聚,江心瀑布横。
欲知潮力大,但看木龙惊。
译文
海面上雷声轰鸣如千军集结,
江心处浪涛倾泻似瀑布横流。
若想知晓潮水的磅礴力量,
且看那系舟木桩被冲散的惊惶。
注释
"雷霆聚":比喻潮声如雷,拟声词与比喻手法结合,强化听觉冲击。
"瀑布横":将垂直落下的瀑布横向展开,突破常规空间想象。
"木龙":指系船用的木桩,古人称"木龙",典出《吴越备史》。
末句"惊"字:拟人化描写,侧面烘托潮势之猛。
创作背景
天圣四年(1026年),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作。时年三十八岁,正值推行"庆历新政"前十年,诗中"雷霆""力大"等意象暗含改革抱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正面描写潮势,后两句转用侧写,形成虚实相生格局。
2. 语言:"聚""横""惊"三个动词精准凝练,体现宋诗炼字特色。
3. 思想:表层写自然伟力,深层隐喻社会变革的不可阻挡之势。
4. 艺术:打破五绝传统抒情模式,开创以议论入绝句的新路径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理空间的重构。"瀑布"本为垂直意象,诗人偏用"横"字将其扭转九十度,与"雷霆聚"构成十字坐标般的空间张力。这种非常规视角,恰是北宋士大夫突破思维定式的精神投射。末句"木龙惊"的细节,将自然力人格化,暗含范仲淹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哲学思考。
范文二
二十八字中蕴含三重力量对比:首句听觉上的雷霆万钧,次句视觉上的瀑布奔涌,末句则通过"木龙"的脆弱反衬潮水威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"木龙"作为人工造物,其溃败暗示人力在自然前的渺小。这种敬畏并非消极,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"先忧后乐"的思想,正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清醒认知。
关于《观潮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范仲淹字希文,谥文正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"庆历新政"主导者。
关键字词:木龙(mù lóng)、雷霆(léi tíng)、缘(yuán,此处通"原")。
艺术手法:比喻(雷霆聚)、夸张(瀑布横)、侧面烘托(木龙惊)。
意象解析:"雷霆"象征变革力量,"木龙"代表旧制度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横:__________
(2)但:__________
答案:
(1)横向展开
(2)只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欲知潮力大,但看木龙惊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:侧面烘托手法,通过木桩被冲散的细节间接表现潮水威力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范仲淹《观潮》与潘阆《酒泉子·长忆观潮》描写角度的差异
答案:范诗侧重力量对比的哲学思考,潘词着重观潮人群的反应描写。前者理性深刻,后者感性生动。
四、名句赏析
题目:赏析"海面雷霆聚,江心瀑布横"的艺术特色
答案:视听结合,比喻新颖。"雷霆"突出声响震慑力,"瀑布横"打破常规空间认知,形成立体化的潮涌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