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原文及赏析
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,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。本文选取其中经典篇章进行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医学思想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
昔在黄帝,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齐,长而敦敏,成而登天。
乃问于天师曰: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人将失之耶?
译文
从前黄帝出生时就具有神奇灵性,幼年能言善辩,少年时思维敏捷,长大后敦厚聪慧,成年后登上天子之位。
他询问天师岐伯: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活到百岁,行动依然不显衰老;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行动迟缓,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,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?
注释
"神灵":指黄帝天生具有超凡智慧。
"徇齐":思维敏捷,反应迅速。
"敦敏":为人敦厚,思维敏锐。
"登天":登上天子之位。
"天师":对岐伯的尊称,意为上天派来的老师。
创作背景
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,托名黄帝与岐伯对话形式,反映了当时医学家对生命规律的认识。当时社会动荡,人们寿命普遍缩短,医家试图通过总结前人经验,探寻养生之道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问答体形式,通过黄帝与岐伯对话展开论述。
2. 语言特色:简洁凝练,善用对比手法,如"上古之人"与"今时之人"的对比。
3. 思想内涵:提出"天人相应"的整体观,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。
4. 艺术手法: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,如"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"等。
范文一
《黄帝内经》开篇即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哲学高度。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不仅揭示了养生之道,更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。文中"上古之人"与"今时之人"的对比,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健康状况的忧虑。这种以古鉴今的写法,既是对理想健康状态的向往,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。
范文二
从文学角度看,《黄帝内经》的语言极具特色。开篇对黄帝的描写采用递进式排比,从"生而神灵"到"成而登天",层层推进,展现了黄帝的成长历程。这种句式既简洁有力,又富有韵律感。在医学典籍中融入文学表现手法,使枯燥的医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,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医相通的传统。
关于《黄帝内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徇(xùn)齐、敦(dūn)敏、天师(tiān shī)
2. 文学常识: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,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
3. 知识要点:天人合一思想、养生之道、预防医学观念
4. 意象意境:通过古今对比,构建理想健康状态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徇齐:__________
(2)敦敏:__________
答案:
(1)思维敏捷
(2)敦厚聪慧
二、主旨理解
问:《上古天真论》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什么思想?
答:表达了人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、注重养生保健的思想,批评了当时违背养生之道的生活方式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黄帝内经》与《伤寒论》在写作风格上有何不同?
答:《黄帝内经》采用对话体,注重理论阐述;《伤寒论》以条文形式,侧重临床实践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齐,长而敦敏,成而登天"的表达效果。
答:采用排比句式,层层递进,展现了黄帝的成长历程,语言简洁有力,富有韵律感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"的现实意义?
答:提示人们应当重视养生保健,遵循自然规律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