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行道树》原文及赏析
《行道树》是现代诗人张晓风的一篇散文诗,通过行道树的视角展现无私奉献的精神。文章将呈现原文、翻译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象征意义与艺术手法。
原文
《行道树》
张晓风
我们是一列树,立在城市的飞尘里。
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,其实这一点,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。
我们的家在山上,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。
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,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,这无疑是一种堕落。
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,都在玩凉凉的云。
而我们呢?我们唯一的装饰,正如你所见的,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。
译文
我们是一排树木,生长在城市的尘埃中。
许多人都认为我们不该在此生存,但这一点,我们比任何人都明白。
原本我们的家园在深山,在那阳光稀少的原始丛林。
可如今却站在这里,站在车来车往的路旁,这简直是种沦落。
我们的同类正享受着晨露,与清凉的云朵嬉戏。
而我们呢?仅有的装扮,就是这身挥之不去的烟尘。
注释
"飞尘":指城市污染,暗示生存环境恶劣。
"堕落":拟人化修辞,表现行道树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自嘲。
"吸露""玩云":与"煤烟"形成对比,突出牺牲精神。
艺术手法:全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,赋予树木人格化特征,通过对比手法强化主题。
创作背景
张晓风创作于19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时期。当时城市化进程加速,自然环境遭受破坏。作者借行道树隐喻都市建设中被牺牲的群体,反映现代文明对自然的异化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处境-对比-独白"三段式,层层递进揭示主题。
2. 语言特色:口语化表达中蕴含诗意,如"玩凉凉的云"兼具童趣与画面感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树与人的身份置换,探讨奉献与牺牲的哲学命题。
4. 艺术创新:打破传统咏物诗模式,创造现代寓言体散文诗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行道树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双重叙事视角。表面是树木的自述,实则是都市边缘群体的心灵独白。"堕落"一词的自我解构,暴露出城市化进程中价值体系的矛盾。煤烟与晨露的意象对比,构成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永恒辩题。这种将物象人格化的书写,比直白的社会批判更具艺术张力。
范文二
张晓风以行道树为媒介完成现代寓言建构。文本中"知道得比谁都清楚"的反复强调,凸显清醒的痛苦比麻木更煎熬。诗人将树木的奉献精神推向极致:明知处境不堪却坚守岗位,这种"自愿的被迫"深化了文本的悲剧美。结尾"抖不落的煤烟"堪称诗眼,既是环境污染的实写,更是精神烙印的象征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飞尘(fēi chén,空中飘浮的灰尘)、堕落(duò luò,道德或状态下滑)
2. 文学常识:张晓风台湾当代散文家,本文体裁为散文诗
3. 艺术手法:拟人、对比、象征(行道树象征城市奉献者)
4. 核心意象:煤烟(工业文明符号)与晨露(自然生态符号)的对抗
5. 哲学命题: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辩证关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飞尘:__________
(2)堕落:__________
答案:
(1)城市空气中的污染颗粒
(2)从理想状态沦落至卑微处境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抖不落的煤烟"有何深层含义?
答案:既指树木吸附的工业污染物,更象征奉献者无法摆脱的身份烙印与精神负担。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固化,揭示牺牲者的宿命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行道树》与茅盾《白杨礼赞》的象征差异
答案:两文均以树木为象征体,但《白杨礼赞》歌颂抗争精神,《行道树》聚焦被动奉献。前者象征北方农民的顽强,后者隐喻城市边缘者的沉默牺牲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《行道树》的视角看待城市环卫工人?
答案示例:可借鉴"抖不落的煤烟"意象,论述劳动者虽承担城市污垢却难获尊重的社会现实。强调在赞美奉献精神的同时,更应关注其生存境遇的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