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出师表》原文及赏析全篇及翻译
引导语:本文全面解析诸葛亮《出师表》,包含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千古名表的忠义精神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出师表》
【汉】诸葛亮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译文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顿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。
但侍卫大臣在朝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报答给陛下。
实在应当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德,振奋志士精神,不应轻视自己,言语失当,从而堵塞忠言进谏之路。
注释
崩殂(cú):帝王死亡的特称。
疲弊:困顿衰弱,指蜀汉国力损耗。
开张圣听:扩大听闻范围,指广纳谏言。
妄自菲薄:过分看轻自己,含规劝刘禅之意。
引喻失义:说话不合道理,暗指刘禅偏信宦官。
创作背景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,临行前上表后主刘禅。此时刘备已去世五年,蜀汉国力薄弱,而刘禅宠信宦官黄皓。诸葛亮既忧心国事,又需平衡君臣关系,表中十三次提及"先帝",既表忠心又暗含警示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布局,先分析形势,再提出建议,最后表明心志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仗句式如"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",增强节奏感。
3. 情感表达:贯穿"忧"与"忠"双重基调,既有老臣的忧虑,又有托孤重臣的责任感。
4. 政治智慧:通过追忆先帝进行委婉劝谏,体现高超的君臣相处之道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情感的张力。诸葛亮明知北伐胜算渺茫,仍坚持"鞠躬尽瘁";既忧虑刘禅昏聩,又必须维护君主尊严。表中"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"八字,道尽托孤重臣的煎熬。这种在绝对理性与绝对忠诚间的挣扎,成就了中国政治文学史上最悲怆的篇章。
范文二
从文学技法看,《出师表》开创了"表"体文书的新境界。通常臣子奏表多歌功颂德,诸葛亮却以"危急存亡"开篇,奠定沉痛基调。全篇十三处"先帝"形成情感锚点,既强化先主与后主的对比,又避免直斥君过。这种"以先帝谏今上"的笔法,成为后世奏议文书的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注音:崩殂(cú)、疲弊(bì)、陟(zhì)罚臧否(zāng pǐ)
2. 文学常识:表体文书特征、建安文学风格、三国历史背景
3. 核心意象:"秋"象征危急时刻,"侍卫之臣"与"忠志之士"的二元对立
4. 名句理解: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体现的责任意识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中道崩殂:__________
(2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答案:
(1)帝王中途去世
(2)振奋、发扬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词汇含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"在全文中的作用?
答:开篇点明蜀汉严峻形势,为后文劝谏确立必要性,同时暗示北伐的紧迫性。
解析:该句统领全篇情感基调,"秋"字既指季节更暗喻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出师表》与《陈情表》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均体现臣子对君主的忠诚。异:诸葛亮表显忧国忧民的壮烈,李密表露孝亲辞官的恳切;前者重家国大义,后者重个人伦理。
解析:两表并称"读《出师表》不哭者不忠,读《陈情表》不哭者不孝"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"的表达效果。
答:用双重否定句式加强劝诫力度,"妄自菲薄"直指刘禅性格弱点,"引喻失义"暗讽其宠信宦官,体现诸葛亮既直言又含蓄的劝谏艺术。
解析:此处可见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语言分寸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