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窃读记》原文及赏析
《窃读记》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五言古诗,通过描写童年偷读的经历,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与执着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。
原文
《窃读记》
清·袁枚
幼时家贫无书读,
邻家灯火夜窥牖。
寒窗雪映字如斗,
不觉鸡鸣月西走。
译文
童年时家境贫寒没有书可读,
夜晚偷偷透过邻居家的窗户看灯火。
寒冷的窗边积雪映照下字大如斗,
沉迷读书竟未察觉鸡鸣月落。
注释
1. "窥牖"(kuī yǒu):从窗户偷看。"牖"指窗户。
2. "字如斗":形容积雪反光下字体显得格外清晰硕大。
3. "月西走":月亮西沉,暗示通宵达旦。
创作背景
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,少时家境清寒。这首诗回忆十二岁随叔父读书时,因家中无力购书,常于雪夜借邻家灯光偷读的经历。乾隆四年(1739年)中进士后,袁枚在《随园诗话》中多次提及这段往事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时间顺序叙事,从"幼时"到"鸡鸣",完整呈现偷读全过程。
2. 语言艺术:"寒窗雪映"四字既写实景又暗喻苦读,"字如斗"的夸张手法突出专注状态。
3. 情感表达:末句"不觉"二字,将求知若渴的忘我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仅28字的小诗,构建出完整的叙事空间。前两句交代偷读的客观原因,后两句转向主观体验。诗人用"雪映"的物理现象与"字如斗"的心理感受形成通感,使读者仿佛亲见那映雪苦读的身影。结尾的时空转换不着痕迹,却让寒夜苦读的执着跃然纸上。
范文二
袁枚以白描手法再现童年记忆,没有直接抒情,却处处含情。"寒窗"与"灯火"的冷暖对比,"雪映"与"月走"的光影变化,共同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。这种将生活细节提炼为诗性瞬间的能力,正是性灵派诗歌的典型特征。全诗在朴素叙述中完成对求知精神的礼赞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袁枚为清代性灵派代表,主张"诗写性情",反对拟古。
2. 关键字词:窥牖(kuī yǒu)、牖(yǒu)的准确释义。
3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、通感运用("字如斗")、时空压缩技巧。
4. 思想内涵:反映寒门学子的求知精神,体现"诗言志"的创作理念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窥牖:__________
(2)如斗:__________
答案:
(1)从窗户偷看
(2)形容字体显得特别大
二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不觉鸡鸣月西走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通过时间流逝的不知不觉,反衬读书的专注程度,用具体物象(鸡鸣、月落)表现抽象的时间概念,增强画面感。
三、比较阅读
题目:比较本诗与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苦读描写的异同。
答案:同:都表现寒门学子的勤学精神。异:本文用诗意语言浓缩场景,宋濂散文则详细记述借书、抄书等具体过程。前者重意境营造,后者重细节描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