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浇灌母亲肥沃的土地》原文及赏析
引导语:本文围绕一首现代抒情诗展开,通过土地与母亲的意象交织,展现对故土与亲情的双重讴歌。读者将获得原文、精准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。
原文
《浇灌母亲肥沃的土地》
作者:李青禾
我以手掌丈量你龟裂的皱纹,
用汗珠填补岁月啃噬的沟壑。
当季风捎来远古的墒情,
你便在我的血脉里,
掀起金色麦浪。
你弓起的脊背是连绵丘陵,
我跪成田埂守护墒垄。
那些深埋的种子,
正用胚芽诵读,
关于春天的史诗。
译文
我用手掌抚摸母亲脸上干裂的皱纹,
用汗水滋润被时间侵蚀的土地。
当季风带来久违的湿润,
母亲的身影便在我血液中,
化作翻滚的麦田。
母亲弯曲的背像起伏的山丘,
我虔诚地跪着照料每寸土壤。
地下沉睡的种子,
正用嫩芽书写,
生命复苏的壮丽篇章。
注释
墒情(shāng qíng):土壤含水量,诗中隐喻生命滋养。
墒垄(shāng lǒng):为保墒修筑的田埂,象征守护的执着。
季风:暗指游子归乡的周期性情感波动。
金色麦浪:双重意象,既指丰收景象,又喻母亲白发。
胚芽诵读:拟人手法,表现生命传承的庄严感。
创作背景
2003年华北大旱期间,作者返乡目睹七旬母亲在龟裂农田劳作。彼时正值"三农问题"热议期,该诗发表于《乡土文学》抗旱专刊,后收入《中国新时期乡土诗选》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上下阕形成"抚今-追昔"的时空闭环,首尾"皱纹-胚芽"构成生命轮回。
2. 语言艺术:"弓起/跪成"的动词运用,将人体与地貌完美叠印。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乡愁模式,建立"土地伦理-孝道文化-生态意识"三维表达。
4. 创新手法:用农业术语"墒情"承载情感,实现科技词汇的诗化转换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该诗最震撼处在于生理疼痛与精神救赎的共生。母亲"龟裂的皱纹"与土地旱象叠加,这种疼痛经由"汗珠填补"的具象动作,升华为文化基因的修复。当诗人血脉里掀起"金色麦浪",完成的不仅是灌溉仪式的描述,更是对农耕文明集体记忆的唤醒。末节"胚芽诵读"的拟声处理,使沉默的土地获得史诗般的咏叹调。
范文二
诗人构建了独特的拓扑学空间:母亲脊背的弧度与丘陵等高线重合,子辈跪姿与田埂走向平行。这种人体地貌学书写,突破了传统比喻的平面性。值得注意"季风"意象的现代性改造,它不再是古典诗词中的自然力量,而成为连接城市游子与乡土的情感信道,使"远古墒情"与当代三农问题产生互文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词语:墒情(shāng qíng)、墒垄(shāng lǒng)、龟裂(jūn liè)
2. 文学常识:新时期乡土诗代表作家,2004年度"郭沫若诗歌奖"获奖作品
3. 意象体系:皱纹/沟壑(苦难记忆)、麦浪/胚芽(生命循环)、季风(文化召唤)
4. 艺术特色:人体与自然的拓扑同构、农业术语的诗化运用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墒情:__________
(2)诵读:__________
答案:
(1)既指土壤含水量,又暗喻亲情滋养
(2)拟人手法,表现生命传承的庄严感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弓起的脊背是连绵丘陵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:复合比喻手法,将母亲身体特征与地理形态双重叠印,强化土地与亲情的共生关系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本诗与艾青《大堰河——我的保姆》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采用具象化身体书写;异:艾青侧重叙事性白描,本诗强调象征性拓扑,且融入现代农业意象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你便在我的血脉里,掀起金色麦浪"的表达效果。
答:通过血脉与麦浪的超现实连接,实现生理遗传与文化传承的隐喻统一,"掀起"动词使静态基因呈现动态美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诗中"浇灌"的多重含义?
答案示例:既是实际农耕行为,又象征文化反哺;既体现物质层面的照料,又完成精神层面的救赎,构建了立体化的孝道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