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士塔》原文及赏析
余秋雨的《道士塔》以敦煌文物流失为切入点,揭示了近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。文章通过道士王圆篆的视角,反思了民族文化的悲剧性遭遇。
原文
道士塔
余秋雨
莫高窟大门外,有一座塔。
塔身已坍,塔刹犹存。
夕阳西下,朔风凛冽。
塔前立着石碑,字迹漫漶。
碑文记载:
"王道士,湖北麻城人......"
译文
莫高窟正门外矗立着一座残塔。
塔身早已坍塌,只剩塔顶部分尚存。
黄昏时分,北风呼啸刺骨。
塔前竖立的石碑,文字已模糊不清。
碑文这样记载:
"王道士,湖北麻城人士......"
注释
塔刹:佛塔顶部的装饰构件,象征佛教庄严。
漫漶:字迹模糊不清的样子。
王道士:指王圆篆,清末敦煌莫高窟的看守者。
湖北麻城:今湖北省黄冈市下辖县级市。
创作背景
1900年,王圆篆发现敦煌藏经洞,后因缺乏文物保护意识,将大量经卷低价卖给外国探险家。这段历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伤痛记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由物及人的写法,从残塔引出历史悲剧
2. 语言凝练沉重,字里行间充满文化反思
3. 通过具体历史人物,展现宏大文化命题
4. 景物描写烘托出苍凉的历史氛围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道士塔》以一座残破的佛塔开篇,这个意象极具象征意义。塔身的坍塌暗示着文化传承的中断,而犹存的塔刹则象征着文明火种的不灭。作者通过这个细节,巧妙地点出了文章主旨:尽管民族文化遭受重创,但精神内核仍顽强存续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,使沉重的历史反思具有了生动的文学表现。
范文二
文章对王道士的刻画耐人寻味。作者没有简单批判这个历史人物,而是通过"湖北麻城人"的籍贯记载,暗示其文化视野的局限。这种客观的笔法提醒读者:文物悲剧的根源在于整个时代的认知局限,而非个人过失。这种历史观照的深度,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,上升到文化反思的高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塔刹(chà)、漫漶(huàn)、麻城
2. 文学常识: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
3. 历史背景:敦煌文物流失事件
4. 意象分析:残塔的象征意义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塔刹:__________
(2)漫漶:__________
答案:
(1)佛塔顶部的装饰构件
(2)字迹模糊不清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夕阳西下,朔风凛冽"描写了怎样的氛围?
答:营造出苍凉悲怆的历史感,暗示文化传承的艰难处境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道士塔》与《文化苦旅》其他篇目在主题上有何联系?
答:都关注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,但《道士塔》更聚焦具体历史事件,其他篇目多探讨文化现象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塔身已坍,塔刹犹存"的艺术表现。
答:运用对比手法,既写实又象征,暗示文化虽遭破坏但精神不灭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道士塔》内容,谈谈文物保护的重要性。
答案示例:文物是民族记忆的载体,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文化根脉。当代人应以史为鉴,增强文化自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