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诗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解析清代赵翼《论诗》五首其二,揭示其倡导创新、反对摹古的诗歌主张,包含逐句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。
原文
《论诗·其二》
清·赵翼
李杜诗篇万口传,
至今已觉不新鲜。
江山代有才人出,
各领风骚数百年。
译文
李白杜甫的诗篇被千万人传颂,
到如今已觉得不再新颖。
每个时代都有杰出诗人涌现,
各自开创诗风影响后世数百年。
注释
"李杜":李白与杜甫合称,代表盛唐诗歌巅峰。
"风骚":原指《诗经·国风》与《离骚》,此处代指诗坛主导地位。
"不新鲜":并非否定李杜成就,强调艺术需要与时俱进。
后两句:提出文学发展观,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。
创作背景
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赵翼辞官归隐后作《论诗》组诗。清代诗坛拟古风气盛行,袁枚、赵翼等主张"性灵说",反对盲目崇古。此诗反映乾嘉时期文学变革思潮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破立结合,后两句提出主张,形成"现象-观点"的递进结构。
2. 语言:口语化表达,"万口传""不新鲜"等词打破传统诗语规范。
3. 思想:颠覆"诗必盛唐"观念,强调文学的时代性与创新性。
4. 艺术:对比手法突出,末句"数百年"与首句"万口传"形成时空呼应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赵翼以惊人的胆识挑战诗圣权威。"不新鲜"三字如石破天惊,将李杜从神坛请回人间。这种祛魅并非贬低,而是将经典作品置于历史长河重新审视。"江山代有才人出"的宣言,既是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,更是对当代创作者的激励。全诗以二十八字完成一场文学革命,其思想锋芒至今仍灼灼逼人。
范文二
诗中隐藏着深刻的文学史观。赵翼将李杜经典化过程量化呈现:"万口传"体现传播广度,"数百年"标注影响周期。这种量化思维突破传统诗话的模糊评价,接近现代文学批评方法。"各领风骚"的多元史观,既否定复古派的倒退倾向,也警惕创新者的妄自尊大,展现出辩证的历史眼光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性灵派代表、赵翼与袁枚并称"乾隆三大家"
2. 关键字词:风骚(fēng sāo)、李杜(lǐ dù)
3. 诗学主张:反对摹拟、提倡创新
4. 表现手法:对比(古今)、借代(风骚)
5. 思想内涵:文学发展观、历史唯物主义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各领风骚"中"风骚"的含义
答案:代指诗坛领导地位或文学成就
解析:需结合《诗经》《楚辞》的文学传统理解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文学观?
答案:主张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创新,每个时代都应产生代表作家
解析:注意"代有""各领"体现的历史循环论思想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赵翼此诗与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的批评立场
答案:赵翼主张突破前人,杜甫强调转益多师;前者重创新,后者重继承
解析:需联系盛唐与清中叶不同的文学语境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至今已觉不新鲜"的批判意义
答案:揭示经典作品的时效性,反对盲目崇拜,为文学创新张本
解析:"觉"字体现主体判断,具有启蒙色彩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此诗观点,谈当代文化创新的必要性
答案示例:经典需要传承更需超越,文化创新是保持民族精神活力的关键
解析:可联系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命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