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世说新语》两则原文及赏析精选
《世说新语》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集,记录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轶事与清谈。本文精选两则经典故事,通过原文、译文与深度解析,展现魏晋名士的风骨与智慧。
原文
《咏雪》
谢太傅寒雪日内集,与儿女讲论文义。
俄而雪骤,公欣然曰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
兄子胡儿曰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
兄女曰:“未若柳絮因风起。”公大笑乐。
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
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
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
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
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
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
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
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
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元方入门不顾。
译文
《咏雪》译文
谢安在雪天举行家庭聚会,与子侄辈讲解诗文。
忽然雪下得紧了,谢安欣然问道:“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?”
侄子谢朗说:“像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。”
侄女谢道韫说:“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起。”谢安大笑称赞。
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译文
陈寔与朋友约定同行,时间定在正午。
过了正午朋友未到,陈寔便独自离开,走后朋友才到。
陈寔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门外玩耍。
友人问:“你父亲在吗?”
元方答:“等您许久不来,已经走了。”
友人生气说:“真不是人啊!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。”
元方说:“您与家父约定正午。您不到,是失信;当着儿子骂父亲,是无礼。”
友人惭愧下车想拉他,元方头也不回走进家门。
注释
《咏雪》注释
【内集】家庭聚会。“内”指内室,体现魏晋家族文化。
【文义】诗文义理,反映当时贵族教育重视玄理清谈。
【柳絮因风起】以动态比喻超越静态的“撒盐”,展现谢道韫的文学敏锐度。
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注释
【期日中】“期”含契约精神,“日中”体现古人时间观念。
【无信无礼】元方以“信”“礼”两大儒家准则反击,显示早慧。
【入门不顾】“不顾”的细节刻画儿童的真率,暗含对失信者的蔑视。
创作背景
《世说新语》成书于南朝宋,记录魏晋名士言行。此时门阀制度鼎盛,士族崇尚清谈玄理,注重人物品评。谢安出身陈郡谢氏,是东晋名相;陈寔为东汉名士,以德行著称。两则故事分别展现魏晋时期的文化雅趣与道德准则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对话体为主,通过人物语言推进情节,结尾常有画龙点睛之笔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(撒盐/柳絮)、细节(元方“不顾”)增强表现力。
3. 思想内涵:《咏雪》体现审美情趣,《陈太丘》强调“信”“礼”的伦理价值。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刻画人物,寥寥数语即显风神,开创“世说体”典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咏雪》的审美层次解析。谢安以雪为题的即兴问答,实为魏晋清谈的缩影。谢朗“撒盐”之比侧重形似,谢道韫“柳絮”之喻则捕捉到雪的轻盈动态,更富诗意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,更暗示比喻艺术的境界高低——从具象摹写到传神写意。谢安“大笑乐”的开放式评价,彰显名士对多元思维的包容。
范文二
从《陈太丘》看魏晋儿童教育。七岁元方的对答堪称古代辩论术的典范:先陈述事实(待君不至),再以双重归谬(无信、无礼)反击,逻辑严密如成人。友人“下车引之”的转变,印证了德性论辩的感化力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陈寔“舍去”的决断与元方“不顾”的姿态,共同构建了魏晋士族“重诺轻利”的精神谱系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刘义庆编《世说新语》分36门,属“志人小说”代表作。
2. 关键字词:内集(nèi jí)、文义(wén yì)、期(qī)日中、引(yǐn)之。
3. 核心意象:雪喻才思(咏雪)、柳絮喻女性创作(谢道韫典故)。
4. 思想考点:魏晋风度的核心——任诞与守礼的矛盾统一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与儿女讲论文义:__________
(2)相委而去:__________
答案:
(1)子侄辈
(2)丢下
解析:魏晋时期“儿女”多指子侄;“委”本义为舍弃,需结合语境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陈太丘》中元方反驳友人的逻辑是什么?
答案:采用双重归谬法,先指出友人违约是无信,再批评其骂父是无礼,以儒家伦理瓦解对方立场。
解析:注意“信”“礼”在汉末的价值权重,儿童运用成人话语体系的反差效果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咏雪》与《陈太丘》在人物刻画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均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(谢道韫的才思、元方的机辩)。异:《咏雪》侧重审美能力,《陈太丘》突出道德思辨。
解析:两则分别代表《世说新语》“言语”“方正”两门的典型写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