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鲁迅《风筝》原文及赏析

鲁迅《风筝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1 16:45:02

鲁迅《风筝》原文及赏析

引导语:鲁迅的散文诗《风筝》通过童年往事反思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扼杀,展现作者对精神虐杀的深刻忏悔。读者可从文中体会鲁迅对人性解放的呼唤与自我解剖的勇气。

《风筝》原文

风筝

鲁迅

北京的冬季,地上还有积雪,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,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,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。

故乡的风筝时节,是春二月,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,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。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,没有风轮,又放得很低,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。

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,早的山桃也多吐蕾,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,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。我现在在哪里呢?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,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,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。

译文

北京冬天积雪未消,光秃的树枝刺向天空,远处飘着几只风筝,这景象让我震惊又哀伤。

家乡放风筝在农历二月,听见风轮转动声抬头就能看见蟹状或蜈蚣状的风筝。孤零零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,飞得很低,显得格外凄凉。

那时杨柳发芽山桃结苞,与孩子们的风筝共同构成春日图景。而此刻我身处严冬,故乡消逝的春天却仿佛在这异乡天空重现。

注释

【丫杈】yā chà 树枝分叉状

【伶仃】líng dīng 孤独无依貌

【肃杀】sù shā 秋冬草木凋零的萧瑟景象

“瓦片风筝”象征被压抑的童年,灰暗色调暗示精神禁锢

“惊异和悲哀”构成情感基调,体现记忆创伤与现实冲击

创作背景

1925年1月创作于北京,时值新文化运动后期。鲁迅目睹北方严冬与南方来信描述的春景,触发对童年摧毁小弟风筝的回忆。该事件成为封建家长制戕害童心的典型缩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采用时空嵌套:现实严冬与记忆春日形成冷暖对照

2. 意象群包含多层隐喻:风筝象征自由,积雪代表封建桎梏

3. 语言冷峻中见深痛,白描手法强化忏悔的真实性

4. 思想内核直指"长者本位"对儿童精神的摧残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风筝》的艺术张力在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。北方实景的"灰黑秃枝"与南方记忆的"淡墨色蟹风筝"形成色彩对冲,这种视觉反差实则是精神困境的外化。鲁迅用"惊异和悲哀"定义观感,暗示启蒙者面对传统痼疾时的复杂心态。瓦片风筝的"憔悴可怜"不仅是物象描写,更是被压抑童年的缩影,体现作家将具体经验升华为普遍人性观察的能力。

范文二

文中存在三重时间维度:现实严冬、回忆春日、以及"久经逝去的春天"的永恒时态。这种时空折叠手法使简单的风筝故事获得哲学深度。当作家说"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",实则指向1920年代的思想寒冬。风筝作为穿越时空的意象,既承载个人忏悔,又隐喻民族精神能否挣脱传统束缚的集体焦虑。鲁迅通过微观叙事完成对宏观文化命题的叩击。

关于《风筝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丫杈(yā chà)、伶仃(líng dīng)、肃杀(sù shā)

2. 文学常识:散文诗集《野草》的代表作,创作于新文化运动后期

3. 核心意象:风筝象征自由天性,积雪代表封建压迫
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时空嵌套结构、忏悔体叙事

5. 思想主旨:批判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精神的摧残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伶仃:__________

(2)肃杀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孤独无依的样子

(2)秋冬草木凋零的萧瑟景象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"有什么深层含义?

答案:既指自然界的冬季景象,更隐喻当时封建思想依然顽固的社会现实,表现作者对思想解放进程的忧虑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风筝》与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的童年书写差异

答案:《风筝》侧重精神创伤的忏悔式书写,采用冷峻笔调;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展现童趣记忆,笔触温暖。前者批判性强,后者怀旧意味浓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,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"

答案:通过时空叠印手法,将记忆中的故乡春天与异乡现实交汇,"荡漾"一词使抽象回忆具象化,突出精神返乡的恍惚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