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韩三篇》原文及赏析
引导语:本文解析唐代韩愈的《韩三篇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,重点剖析其思想内核与艺术特色,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古典文学解读。
原文
师说
【唐】韩愈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
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
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译文
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。
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难的人。
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
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,那些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开。
注释
传道(chuán dào):传授儒家圣贤之道。
受业(shòu yè):教授学业,"受"通"授"。
解惑(jiě huò):解答人生困惑。
生而知之:语出《论语·季氏》,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。
创作背景
唐贞元十八年(802年),韩愈任四门博士时作。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,社会学风浮夸。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自任,针对时弊撰文力倡师道尊严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首句立论,中间分层论证,结尾呼应。
2. 语言刚健质朴,善用反问句式增强论辩气势。
3. 思想核心是恢复儒家道统,建立"师-道"一体的教育体系。
4. 艺术上通过对比(古之学者/今之众人)、排比(传道、受业、解惑)强化说服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师说》最震撼处在于其批判锋芒。韩愈将"士大夫之族"与"巫医乐师百工之人"对比,揭露所谓精英阶层"其智乃反不能及"的荒谬。这种大胆的阶层批判,在等级森严的唐代需要极大勇气。文中连续七个"惑"字排比,如连珠炮般击碎"耻学于师"的借口,体现韩文"气盛言宜"的典型风格。
范文二
韩愈构建的师道观具有双重维度:既是教育方法论,也是文化拯救方案。他将教师职能明确为"传道受业解惑"三位一体,其中"传道"居首,表明教育终极目的是传承儒家价值观。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宋代"文以载道"的文学观,成为后世书院教育的核心理念。文中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的命题,将师道提升到文化存续的高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韩愈,"唐宋八大家"之首,古文运动倡导者,主张"文道合一"。
关键字词:句读(jù dòu)、官盛则近谀(yú)、郯子(tán zǐ)之徒。
意象意境:"三人行"意象出自《论语》,"百工"意象反映唐代社会结构。
名句理解:"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"体现辩证师生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受业:__________
(2)句读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通"授",教授
(2)文章断句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师道之不传也久矣"反映了作者什么忧虑?
答案:担忧儒家教育传统中断,社会价值体系崩塌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师说》与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的师道观异同。
答案:同:都强调从师必要性;异:韩愈侧重道统传承,柳宗元更重师生平等交流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"的哲理内涵。
答案:破除绝对权威观念,指出认知差异的客观性,体现进步的教育平等思想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《师说》观点看待当代网络教育?
答案示例:肯定其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,同时需警惕"惑而不从师"的碎片化学习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