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是《论语·先进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人生志向的对话。文章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哲理思辨,展现了儒家"礼乐治国"的理想与"各言其志"的教学方式。
原文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
选自《论语·先进》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。
子曰:"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居则曰:'不吾知也!'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"
子路率尔而对曰:"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"
夫子哂之。
"求!尔何如?"
对曰:"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"
"赤!尔何如?"
对曰:"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"
"点!尔何如?"
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,对曰:"异乎三子者之撰。"
子曰:"何伤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"
曰:"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"
夫子喟然叹曰:"吾与点也!"
译文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旁。
孔子说:"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拘束。平时你们总说:'没人了解我啊!'如果有人了解你们,你们会怎么做呢?"
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:"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夹在大国之间,外有军队侵犯,内有饥荒困扰。让我治理三年,可以使百姓勇敢,并且懂得礼法。"
孔子微微一笑。
"冉求,你呢?"
冉求回答:"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,让我治理三年,可以使百姓富足。至于礼乐教化,要等贤人君子来实施。"
"公西赤,你呢?"
公西华回答:"不敢说能胜任,但愿意学习。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,穿着礼服,愿做个小司仪。"
"曾点,你呢?"
曾皙弹瑟的声音渐弱,铿的一声放下瑟,站起来说:"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。"
孔子说:"这又何妨?不过是各抒己志。"
曾皙说:"暮春时节,换上春装,约上五六个成年人,六七个孩童,在沂水沐浴,在舞雩台吹风,唱着歌回家。"
孔子长叹道:"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!"
注释
【侍坐】陪长者闲坐。侍:陪侍。
【率尔】轻率急忙的样子。尔:形容词词尾。
【哂(shěn)】微笑,此处含善意的批评。
【方】礼法规矩。
【舞雩(yú)】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,在今山东曲阜。
【撰】陈述,此处指表述的志向。
【莫春】即暮春,农历三月。莫:通"暮"。
【咏而归】唱着歌归来,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创作背景
本篇约成于春秋末期,孔子周游列国后返鲁,时年约六十岁。当时礼崩乐坏,诸侯争霸,孔子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弟子思考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关系。曾皙描绘的春日游乐图,实为儒家理想中的太平盛世缩影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对话体展开,以"言志"为主线,通过四段递进式问答,最后以孔子感叹收束,形成完整闭环。
2. 人物刻画:子路的率直、冉求的谨慎、公西华的谦逊、曾皙的超脱,皆通过个性化语言生动呈现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讨论治国方略,实则揭示儒家"天下大同"的政治理想与"乐天知命"的生活哲学的统一。
4. 艺术手法:运用对比衬托,以三位弟子的入世抱负反衬曾皙出世情怀的深远意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论语》此章最动人处在于展现儒家思想的立体维度。子路、冉求、公西华所言皆合儒家入世精神,却仅得孔子微笑或默许;而曾皙描绘的暮春游乐图,看似与政治无关,却令孔子由衷赞叹。究其根本,曾皙所述实为礼乐教化的终极目标——百姓安居乐业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这种"不治之治"的境界,恰是孔子"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"理想的具体呈现。
范文二
本章堪称古代教育学的典范案例。孔子以"各言其志"的开放式提问,营造平等对话氛围。对子路的"率尔而对",仅以"哂之"含蓄批评;对冉求、公西华的实际才能给予肯定;对曾皙的意外回答则大加赞赏。这种因材施教、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,体现了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"的教育智慧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孔子并未否定前三人的政治抱负,而是通过层次递进的评价,引导弟子思考治国与修身的辩证关系。
关于《侍坐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率尔(轻率)、哂(微笑)、方(礼法)、撰(陈述)、舞雩(祭坛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篇,记录孔子与弟子言志对话,体现儒家教育思想
3. 知识要点:孔子"吾与点也"的深层含义;四弟子志向的象征意义
4. 意象意境:暮春、春服、沂水、舞雩构成的太平盛世意象群
5. 思想主旨:儒家"礼乐治国"理想与"天人合一"境界的辩证统一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率尔而对__________
(2)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
答案:
(1)轻率急忙的样子
(2)夹在
解析:需结合语境理解文言副词与介词的特殊用法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孔子为何"喟然叹曰:吾与点也"?
答:因为曾皙描绘的太平景象契合孔子"天下大同"的政治理想,这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状态正是礼乐教化的终极目标。
解析:要抓住"咏而归"体现的天人合一境界与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侍坐》与《子路从而后》在表现孔子形象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均展现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;异:前者突出其理想主义情怀,后者表现其面对现实困境的坚韧。
解析:比较阅读需抓住文本细节与人物形象的多面性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"的艺术效果。
答:通过三个连贯动作描写,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,以具象场景表现抽象的政治理想,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。
解析:注意动词连用的画面感和象征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