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解析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是孟子阐述仁政思想的核心篇章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解析,揭示民心向背对政权存亡的决定性作用。
原文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孟子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
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
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
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
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
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译文
有利的气候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,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的团结。
方圆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。
采用包围战术,必定获得了有利的天时;
这样却不能取胜,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
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固锋利,粮食储备不是不充足;
守军却弃城逃跑,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
所以说:限制百姓不能靠疆界,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险要,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强大。
施行仁政的君主会获得广泛支持,违背仁政的君主则少有人帮助。
帮助少到极点时,连亲人都会背叛;帮助多到极点时,全天下都会归顺。
用天下归顺的力量,去攻打众叛亲离的对手,所以仁君要么不战,战则必胜。
注释
【天时】指适宜作战的阴晴寒暑等气候条件
【地利】指险要地形、坚固城防等地理优势
【人和】指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的政治基础
【委而去之】委:放弃。去:逃离。指守军弃城而逃
【畔】通"叛",背叛。此处用通假字增强语势
【修辞特色】通过"不如"的三层递进,突出"人和"的终极重要性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诸侯混战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。针对当时统治者迷信武力的现象,孟子以攻城案例为喻,阐明"仁者无敌"的政治哲学。该篇与《鱼我所欲也》同属孟子辩论体散文代表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先提出核心论点,再通过攻城案例分层论证,最终升华至治国理念
2. 论证方法:运用对比论证(天时/地利/人和)、举例论证(攻城案例)、层递修辞(三重"不如")
3. 语言特色:善用排比句式("城非不高也"四句),通过否定强化肯定,形成雄辩气势
4. 思想内核:将军事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,揭示政权存亡的根本在于民心向背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逻辑张力。开篇以军事要素排序切入,却将"人和"这一政治要素置于顶点,完成从军事到政治的思维跃迁。三组"不如"构成递进式推理链条,每个环节都以前置条件为参照物,形成环环相扣的论证网络。这种由表及里的说理方式,既符合认知规律,又暗含价值判断,使"得道多助"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。
范文二
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堪称典范。天时与地利的对比体现客观条件的局限性,地利与人和的对比揭示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。最精彩的是"多助之至"与"寡助之至"的终极对照:当量变引发质变,"天下顺之"与"亲戚畔之"形成戏剧性反差。这种极端化对比不仅强化了观点冲击力,更暗含对暴政者的严厉警告——失去民心将陷入众叛亲离的绝境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
郭(外城) 兵革(武器装备) 委(放弃) 畔(通"叛")
2. 文学常识:
孟子"民贵君轻"思想 战国散文论辩特色 儒家仁政学说
3. 核心意象:
"三里之城"象征客观条件有限性 "天下顺之"体现民心聚合力量
4. 哲学命题:
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关系 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(1)环而攻之:__________
(2)委而去之:__________
答案:
(1)包围起来攻打
(2)弃城逃跑
解析:军事术语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"得道者多助"的"道"指什么?
答案:指施行仁政、顺应民心的治国之道。
解析:孟子思想中的"道"特指儒家仁政理念。
三、论证分析
题目:简析"三里之城"例证的作用。
答案:通过具体战例证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效能差异,将抽象哲理具象化,增强说服力。
解析:举例论证是孟子散文的鲜明特色。
四、现实意义
题目:联系实际谈谈"得道多助"的当代价值。
答案示例:治国理政需以人民利益为重,企业发展须重视社会责任,个人成功离不开他人支持,皆体现"得道多助"的普适价值。
解析:经典理论的现代诠释需结合具体领域。
